人民財評:“人工智能+”,文化出海新“引擎”


近日,以“數實相融、智贏未來”為主題的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數字出版博覽會在鄭州舉辦。“科技+文化”推動文化出海成為了熱議話題,引發了參會者的廣泛討論。
毋庸置疑,數字技術正在重塑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在數字技術浪潮與文化復興進程深度交織的今天,人工智能正以“新質生產力”的姿態,為中國文化出海開辟新航道。從網絡文學到網絡影視,從網絡游戲到文化遺產保護,“人工智能+”不僅成為文化生產的“加速器”,更成為文化出海的“新引擎”,印証了“文化與科技相生相促”的時代命題。
文化出海的底氣,在於深厚的文化根脈﹔而AI技術的價值,更在於讓“冷門絕學”煥發新生,讓文化記憶“活”在當下。例如:騰訊與安陽合作的甲骨文數字化保護項目,通過AI“微痕增強”技術,幾千年前的甲骨刻痕清晰可見。依托AI字形匹配,全球最大的甲骨文數據庫(143萬字“一鍵查詢”)得以建成。曾經“藏在深閨”的甲骨文,如今通過數字展陳、互動游戲等形式走進大眾視野,成為年輕人追捧的“文化網紅”。這種“科技+考古”的創新,不僅守護了文化根脈,更讓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無縫銜接”。
文化出海的終極目標,是讓“中國故事”被世界“聽得懂、願意聽、記得住”。 AI技術正成為破解“語言壁壘”“文化隔閡”的關鍵支點。某平台2024年暢銷榜前100作品中,AI翻譯作品佔比近四成﹔在網絡游戲領域,一體化翻譯與智能配音的AI協作平台,本地化效率提升4倍。技術不僅降低了文化輸出的“門檻”,更讓文化產品具備了“因地制宜”的生命力。借助AI技術,越來越多的中國文化產品,和國際市場無縫銜接,走進更多元、更廣闊的市場,讓中國文化在當地生根發芽。
從“AI翻譯”讓網文“無國界”,到“AI協作”讓游戲“接地氣”,再到“AI向善”讓文化“有溫度”,實踐証明: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不是簡單的“技術賦能”,而是通過技術創新激活文化基因、重構傳播生態,最終實現文化的“全球表達”與“本土共鳴”。
文化廣泛出海,要先做到本土文化繁榮,這關鍵在“人”,AI技術讓更多人成為文化的“創作者”與“傳播者”。數智賦能,激活了創作的源頭活水。在網絡文學領域,依托AI技術推出“作家助手”,既能智能潤色提升內容質量,又能自動生成情節建議﹔在數字閱讀領域,“AI做書”功能,將AI融入封面制作、三審三校、內容排版等環節﹔在網絡游戲領域,AI隊友、AI指揮官等功能上線,用戶不僅能體驗更流暢的對戰,更能獲得“有溫度的情感陪伴”… …這些改變,讓“人人可創”從口號變為現實。
當前,全球文化競爭已進入“數字時代”。 中國文化產業要“走出去”,既需要“硬技術”的支撐,更需要“軟文化”的內核。我們期待騰訊等科技文化企業以“科技+文化”為雙輪驅動,將技術紅利轉化為發展動能,構建起更具生命力的文化出海體系,讓中國故事在全球舞台上“活起來”“火起來”——這不僅是科技的勝利,更是文化的榮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