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讓技術迭代與治理升級同頻共振(新知)

劉溫馨
2025年08月20日06: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小字號

  【現象】乘網約車出行,聯系司機告知准確定位,撥打電話發現不是常見的“1”開頭的11位手機號碼,司機也只能看到用戶的“虛擬號碼”。類似經歷在生活中並不新鮮。前不久,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關於開展號碼保護服務業務試點的通知》,規劃700號段作為號碼保護服務業務的專用碼號資源,這意味著我國對“隱私號”的管理將更加規范。

  【點評】

  “隱私號”,又稱“中間號”,是指受快遞、外賣、網約車等互聯網平台企業及其他企事業單位委托,為其個人用戶分配的用以代替真實手機號碼的臨時號碼。隱私號相當於給真實手機號加了一層“防火牆”,使用該服務既能保障商家、配送人員聯系到用戶,同時又不向相關人員提供用戶的實際電話號碼,有利於降低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

  數據顯示,當前我國號碼保護服務業務日均訂單量至少為3.5億。業務量龐大,加之號碼格式不統一,前期企業使用手機號碼、固定電話號碼、95號碼等開展相關服務,容易造成混淆,給用戶帶來困擾。缺乏統一的技術實現標准和服務規范,也影響了隱私號服務的穩定性。在這個意義上,開展號碼保護服務業務試點,無論是對於保護個人信息、便利日常生活,還是治理電信網絡詐騙、促進平台經濟發展壯大,都具有重要意義。

  今后,用戶在撥打或接聽電話時,看到15位長“700”開頭的號碼,就明白該次通信使用了號碼保護服務,可以放心通話。15位長的專用號段,不僅能與當前手機號碼、固定電話號碼的格式明顯區分開來,方便用戶識別,也為未來發展打好提前量,可滿足將來快遞、外賣、網約車等場景千億級的碼號資源需求,體現了兼顧當下與長遠的統籌思維。

  信息時代,手機號不僅是通信載體,還可視作串聯個人身份、金融賬戶、社交關系的“數字身份証”。織密織牢個人信息安全防護網,需著眼於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

  例如手機號注銷后被“二次放號”,使用該號碼綁定的各類賬戶被陌生人登錄使用﹔又如到一些飯店“掃碼點單”,被要求必須使用手機號注冊會員﹔再如快遞面單上的收件人、手機號、收貨地址等信息被非法採集,騷擾電話、促銷推廣接踵而來……消除類似痛點,營造一個更加健康、干淨、安全的信息通信消費環境,更好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是提振消費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推動技術向善,確保技術進步服務於人、造福於人的必然要求。

  發展中的問題需要通過發展來解決。面對新技術帶來的新挑戰,用技術迭代防范風險、用治理升級消除亂象“兩條腿走路”,才能既孕育呵護新業態,又確保不遲滯新技術的發展進程。這就要求技術工具的持續上新和治理精細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具體到信息通信領域,一方面,運營商和互聯網平台須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增強“邊界感”,為用戶提供更安全的數字環境﹔另一方面,在健全完善行業法規體系的基礎上,需進一步強化執行落實,促進行業行穩致遠。

  今年是我國電信普遍服務實施10周年,從“村村通寬帶、鄉鄉通5G”到數千個老年人適用網站、APP完成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這些點滴進步,為技術發展打下普惠的烙印。在矢志不渝推進科技創新的同時,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可感可及的民生福祉,將為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0日 05 版)

(責編:趙欣悅、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