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熱評:讓“真科普”跑贏“偽科學”


“每天喝一杯,能消除體內各種結節”“三個穴位搞定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打開社交平台,類似內容並不少見。看似是披著醫療科普外衣的“健康秘訣”,實則真假難辨,甚至暗含帶貨、導流、騙診陷阱。
醫療科普行為是以提高公眾的醫學健康科學素養為目的,通過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形式,生產傳播預防或治療疾病等相關知識的行為。而自媒體醫療偽科普輕則騙人錢財,重則有損健康、貽誤治療時機甚至危及生命,負面影響不容小覷。
針對這一亂象,中央網信辦等四部門近日發布《關於規范“自媒體”醫療科普行為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網站平台規范自媒體醫療科普行為,嚴禁無資質賬號發布專業內容及變相廣告。
嚴控“誰在說”的准入關。一頭抓醫療“自媒體”賬號資質認証,中西醫師、護士等要出具資格証、執業証,醫學院校、醫藥研發機構人員也都要出具在職証明﹔一頭抓賬號主頁認証信息展示,保障用戶清晰知曉賬號運營者專業背景、從業經歷等,把住自媒體醫療科普准入門檻,以“亮証上崗”的公開透明,保証用戶接收到的信息權威可信,杜絕“披上白大褂就敢自稱是醫生”的騙局。
嚴管“說什麼”的內容關。無資質賬號不讓生產發布專業醫療科普內容,有資質賬號也必須標注所有科普信息來源,這就意味著,以往“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的做法將不能延續,而引用醫療安全舊聞舊事、結合醫療領域素材擺拍劇情、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生成合成醫療科普信息等也必須嚴格標明,如此必將壓減試圖玩擦邊搞誤導、渲染焦慮的醫療偽科普。
嚴把“怎麼說”的監管關。《通知》明確,醫療科普要“強化網絡行為規范”,且“嚴禁違規變相發布廣告”,並細化到不得出現相關地址、聯系方式、購物鏈接等內容﹔管控違規提供線上付費診療服務,將用戶引流至社交平台或無醫療認証資質賬號進行互動、交易等行為。封堵住“線下問診、直播帶貨”等偽科普的利益鏈條,自然也讓其失去生存土壤。
據報道,在全國10.74億網絡視聽觀眾中,92.1%曾通過短視頻平台接觸健康科普內容,其中63%的觀眾已養成定期關注健康科普賬號的習慣。短期來看,會淘汰一批靠偽科普收割流量的賬號,平台或將經歷陣痛﹔但長遠來看,隻有讓專業科學的醫學科普獲得穩定傳播通道,才能真正提升公眾健康素養。
2024年,國家衛健委建成國家健康科普資源庫,公布權威可信自媒體賬號,為公眾提供優質醫療科普。這些舉措的落地,不僅是對偽科普亂象“手術刀式”清理,更是對健康傳播生態的“系統重構”。期待相關醫療科普知識供給力度持續加大,將更多權威、專業的健康知識,以公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佔領自媒體陣地,讓“真科普”跑贏“偽科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