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重讀抗戰家書(人民時評)


“兒不願作個時代的落伍者,不願落人后”“兒要為改造不合理的社會而奮斗”……
前段時間,筆者參觀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被一封抗日戰爭時期的家書所吸引。寫信者是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女學員韓雅蘭,她放棄優渥生活,奔赴延安投身抗戰,希望得到父母理解。字裡行間,滿是青年人的救亡熱血。
紙短情長,字重千鈞。14年抗戰,一寸山河一寸血。約一半國土被侵略者踐踏,930余座城市被侵佔,軍民傷亡3500萬人以上,令人痛心的數字,映照著中華民族的堅韌不屈。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重讀抗戰家書,就仿佛走進歷史,見証劫難之際無數鮮活個體的人生境遇、使命抉擇,讓人無法不為那些衷腸傾訴而動容,無法不被偉大抗戰精神所感染。
習近平總書記曾諄諄告誡黨員、干部,“要經常重溫黨章,重溫自己的入黨誓言,重溫革命烈士的家書”。聆聽革命歷史回響,傾聽抗戰先烈心聲,更能懂得現在生活的來之不易,更能感悟初心使命的分量,更能激發砥礪前行的力量。
抗戰家書裡,有大無畏的英雄氣魄。“希望你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怎能忘,受盡酷刑摧殘的趙一曼,提筆寫下對兒子的最后訣別,字句間皆是慷慨赴義的英勇。“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怎能忘,棗宜會戰,大敵當前,張自忠將軍以“報國必死”的信念發出錚錚誓言。生命隻有一次,他們不是不知道生命的寶貴,而是更加懂得,國難當前,義不容辭,哪怕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正是憑借這般勇往直前以赴之、斷頭流血以從之,民族脊梁屹然挺立,破碎山河得以重整。
抗戰家書裡,有舍小家為大家的崇高情懷。“以進步來安慰自己,以進步來酬報別后衷情”,壯烈犧牲前幾日,左權將軍以信表達對妻子的深切思念,同時還不忘懷著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彼此勉勵。“家是我所戀的,雙親弟妹是我所愛的,但破碎的祖國,更是我所懷念熱愛的”,盡管父母親情難以割舍,但想到戰火中的祖國,華僑白雪嬌還是毅然投筆從戎。正是這般家國同心,讓一個民族迸發出超乎尋常的凝聚力。
抗戰家書裡,有鼓舞人心的必勝信念。“希望你將來成為一個空中霸王”“你有把握,我有信心”,聽聞飛行員丈夫劉粹剛的戰績,妻子許希麟的欣喜與自豪躍然紙上。“勝利的日子就快來了,今年就可以打敗德國,明年就要反攻日本,那時候才是咱們團圓的時候”,“小兵張嘎”創作者、八路軍戰士徐光耀,無論形勢如何,始終葆有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縱有萬難,志不可奪。必勝的信念照耀在前方,中華民族就打不垮、壓不倒。
戰火硝煙消散,中華民族巍然屹立,偉大祖國日益富強,但深植於抗戰家書中的拳拳家國情懷,卻從未褪色。“兩彈一星”工程中科學家隱姓埋名,石油大會戰中工人豪氣干雲,脫貧攻堅中基層干部扎根鄉土……這份情懷始終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熔鑄成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托舉起一個個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
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后,人們歡呼著沖出家門,奔走相告,共同慶祝百折不撓、血戰到底贏得的勝利。銘記歷史,更應奮勇前行。未來不可避免還會遇到疾風驟雨、艱難險阻,但懷著流淌在血脈深處的家國情懷,匯涓滴之力為江河澎湃,前行的征途上,我們不畏風雨。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30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