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財評:把好應用關,讓技術進步真正做到向善向好


從AI數字人冒充公眾人物行騙,到“水軍”產業公然兜售虛假好評,這些荒誕場景的背后,反映的是技術發展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本應是改善生活的利器,卻因不良商家的惡意操弄,淪為牟利的工具。唯有筑牢制度防線、壓實主體責任,才能激活技術向善的內生動力,讓技術進步真正惠及民生。
技術的發展為監管帶來各種挑戰,如何應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探索監管科技手段提升監管數字化和被監管機構合規效率,成為解決各類新型業務安全問題的新的可行路徑,賦予了監管科技新的內涵。《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等法規的密集出台,既明確AI生成內容必須“亮明身份”,也要求數據採集不得觸碰隱私紅線,更對深度合成技術設置“安全閥”。但也要看到,數字人直播間的標注仍藏於角落,“默認勾選”的隱私陷阱依舊潛伏,這提醒我們:制度不僅要“有牙齒”,更要“會咬合”﹔不僅要有威懾,更要顯威力。建立相關修訂機制,讓法規及時適應技術發展的步伐﹔強化跨部門協同,對算法歧視、數據濫用等行為形成“圍剿”之勢,才能讓技術在規矩內健康生長。
企業是技術應用的“第一把關人”,其價值取向直接決定技術的社會影響。當某平台用“孤獨老人話術庫”培訓數字人主播,當電商算法刻意對高消費用戶隱藏優惠券,技術已淪為逐利的工具。這種“短視行為”看似贏得市場,實則透支信任。實踐証明:守住倫理底線才能贏得長遠發展。企業需嚴守底線,杜絕技術手段被濫用,避免對弱勢群體的隱性歧視,更要摒棄“技術黑箱”思維,自覺遵守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唯有如此,技術創新才不會偏離人文關懷的軌道。
應對技術濫用,最有效的武器仍是技術發展本身。當AI能生成以假亂真的“買家秀”,圖像篡改檢測技術便捕捉其細微痕跡﹔當“聲音克隆”成為詐騙利器,聲音克隆識別技術就會及時觸發警報。這種“以技術治技術”的防御體系,既能精准打擊違規行為,又避免了“一刀切”對創新的抑制,也能更大限度地節約社會資源。
技術本身並無善惡,關鍵在於使用者能否守住“應用關”。人工智能的終極目標不是替代人類,而是成為“服務人類的工具”,守住這一初心,我們方能在技術浪潮中駛向更美好的未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