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卷價格”轉向“優價值”才是正道(評論員觀察)

孟繁哲
2025年07月25日06: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小字號

  引導企業將關注重點從“價格”轉向“價值”,從“同行”轉向“用戶”,提升創新動力和市場競爭力,帶來的將會是效率提升和技術進步,以及更多優質優價的產品和服務

  企業練好內功,行業協同共建,市場活力、創新潛能得到充分激發,讓投資有回報、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才能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近段時間,在一些外賣平台,“低價換市場”“以價換流量”的行為引發關注和討論。日前,市場監管部門已約談相關企業。

  如今,越來越多人認識到,平台“內卷式”競爭,於行業健康發展不利,於商家茁壯成長無益。但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平台“內卷式”競爭,能讓消費者受益﹔整治“內卷式”競爭,反而意味著消費者能享受的“平台福利”少了。真是如此嗎?這就有必要厘清一個問題,對消費者而言,平台“內卷式”競爭究竟是利大,還是弊大?

  以“僅退款”服務為例。消費者收到貨后,若發現貨不對板、破損殘次等情況,可一鍵向平台申請退款,且不需要將商品退回給賣家。短期看,這似乎能減少物流成本、提高溝通效率,也能改善購物體驗、讓消費者受益。

  但拉長觀察視角就會發現,實踐中,個別消費者鑽規則漏洞“薅羊毛”,甚至“惡意退款”,而平台又利用自身優勢地位,將增加的售后成本轉嫁給商家,導致商家不得已採取低質低價策略,降低服務品質,影響消費體驗。長期看,將讓消費者的利益受損。

  再以“價格戰”為例。平台之間“卷價格”,短期內,消費者確實能享受到一些“福利”。然而,事實是,幾乎每一輪“燒錢大戰”結束,都會伴隨著漲價,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長期看,對消費者來說,無論是服務品質還是商品質量,“內卷式”競爭都是弊大於利。

  當前,電商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各大平台在“爭流量”上不時出招。但質量過硬、價格公道的商品和服務才是消費者所需,也是平台、商家和消費者實現共贏的關鍵。平台服務創新應持續營造有活力、有秩序、更公平的消費生態,避免市場出現低質低價的“內卷式”競爭風氣。向著增量市場打開思路,向著價值創造提升格局,才能不斷拓展電商行業發展空間,實現多方共贏。

  放在市場經濟的視角來看,競爭是常態,也是發展動力。整治“內卷式”競爭,不是不要競爭,而是要引導企業找准自我定位,開展差異化競爭,走創新發展的大路,進而給消費者提供更多優質產品和服務。

  “內卷式”競爭往往通過過度壓低價格來獲取市場份額,不僅給自身帶來經營壓力,也容易讓整個行業陷入花錢買吆喝、有量無價的困境。因此,在正當競爭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產品和服務,才能形成企業立於不敗之地的長期競爭優勢,形成健康、良性、可持續的行業生態,把賽道變成越走越寬廣的藍海,而非零和博弈的死胡同。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對車企發出倡議,禁止通過拉踩、攀比制造惡性競爭﹔上海提出清理與稅收挂鉤的產業扶持政策,全面禁止“稅收優惠政策”招商行為……引導企業將關注重點從“價格”轉向“價值”,從“同行”轉向“用戶”,提升創新動力和市場競爭力,帶來的將會是效率提升和技術進步,以及更多優質優價的產品和服務。就此而言,整治“內卷式”競爭,既是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維護消費者權益的需要,也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明確:“平台經營者不得強制或者變相強制平台內經營者按照其定價規則,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擾亂市場競爭秩序。”從“原地卷”到“向上攀”,需要技術賦能,也離不開法治保障、機制創新。企業練好內功,行業協同共建,市場活力、創新潛能得到充分激發,讓投資有回報、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才能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5日 05 版)

(責編:趙欣悅、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