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人民財評>>經濟觀察

人民財評:讓“蘇式制造”突破“天花板”

——“2025經濟大省怎麼干”系列評論②

方淮寧
2025年02月18日08:09 |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小字號

人勤春早,實干爭先。江蘇省“新春第一會”聚焦“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建設,對“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進行了專題部署。產業,正是貫穿其中的關鍵詞、主題詞。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這是把握發展機遇、厚植發展優勢的“先手棋”,也是經濟大省挑大梁、走在前、當表率的重要體現。數據顯示,江蘇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連續4年位居全國首位,2024年新增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11家居全國第一,新入選國家5G工廠113家、累計210家均居全國第一。一個個“第一”背后,是江蘇把堅守實體經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強省之要,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取得的碩果。

前不久公布的2025年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圍繞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做了重點部署,令人眼前一亮,從中我們能夠看到工作的著力點,也能看到經濟大省的擔當。從發展預期目標來看,“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以上”“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3.35%左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左右”,這些目標兼顧了需要和可能,體現了質和量的統一,對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高基數上實現穩增長、優質量,並不容易。近年來,江蘇已經在新質生產力培育和發展上形成了顯著優勢,為實現上述目標提供了堅實基礎。

從重點工作和政策部署來看,江蘇聚焦“1650”產業體系建設,圍繞積極推進強鏈補鏈延鏈、持續夯實新型工業化根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舉措。比如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工程,開展新一輪深化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行動,等等。這些政策舉措,立足江蘇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瞄准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的發展方向,體現了因地制宜的方法論,體現了經濟大省的發展定力和創新思路。就拿去年江蘇設立的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來說,首批14隻產業專項基金總規模506億元,預計吸引社會資本形成總規模達1612億元的產業專項基金和產業子基金。啟動的母基金規模之大,“撬動”效應之強,都顯示了在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面的決心和力度。

從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規律要求來看,科技創新是“最大變量”,也是產業提質增效的關鍵所在。科技革命日新月異,誰能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就能在產業深度轉型上贏得先機。據《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4》數據顯示,江蘇區域創新能力排名躍升至全國第二,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超過3.3%,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比重首次超過50%,特別是成功研發全球首套多電極血管內消融設備、全球最大無人貨運飛機總裝下線,等等。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於持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這也啟示我們,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既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又推動從1到100的轉化,定能讓“創新之花”結出更多“發展之果”。

從江蘇發展的優勢和條件來看,江蘇制造業發達,產業門類齊全、鏈條完整,對全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具有示范和引領作用。2024年底,江蘇牽頭和參與的蘇州高端科技儀器集群、長三角(含江西)大飛機集群、鹽常宿淮光伏集群、蘇南特鋼材料集群入選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總數累計達14個,位居全國第一。產業集群式發展,有助於形成比較優勢,積聚各類要素和資源,推動全產業鏈的抱團創新、優化升級。江蘇省提出促進產業統籌布局、良性發展,支持龍頭鏈主企業優化整合產業鏈、創新鏈和價值鏈,不僅能讓江蘇制造業更加“筋強骨壯”,也為其他地區制造業升級提供學習樣本,在全國大局中更好發揮牽引帶動作用。這也是經濟大省的作用所在。

相關新聞

人民財評:“粵”向高質量,科技“挑大梁”

(責編:庄紅韜、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