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知識產權“高分答卷”的啟示(人民時評)

李鐵林
2025年02月11日05: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推動研發,悉心“培土”﹔促進轉化,注重“鬆土”﹔強化監管,有效“夯土”

  

  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性資源,知識產權一頭連著創新,一頭連著市場,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橋梁。

  前不久,國新辦新聞發布會透露的幾組知識產權數據值得關注:2024年,我國共授權發明專利104.5萬件,同比增長13.5%﹔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97.8萬件,同比增長18.8%﹔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4件,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預期目標﹔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53.3%,連續5年穩步增長。知識產權“高分答卷”,顯示創新活水源源不竭,托舉起枝繁葉茂的產業森林。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促進萬木競秀,秘訣是什麼?

  推動研發,悉心“培土”,為種子萌芽打好基礎。

  2024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達2.68%,創歷史最高水平。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不斷補強關鍵核心技術原始創新能力短板。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圍繞創新型企業成長周期完善梯度培育、要素保障、公共服務等機制,提供“滴灌”式服務。各方力量優勢互補、同向而行、協同配合,科技創新源頭供給越來越活躍。

  促進轉化,注重“鬆土”,為萌芽拔節清除障礙。

  專利找不到應用渠道,企業找不到合適成果,問題出在匹配上。專利法新設專利開放許可,專利人設置專利許可使用費,行政部門“廣而告之”,有關單位付費即可獲得實施許可。這一改革創新,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從“實驗室”到“產業鏈”,成果轉化水到渠成。

  專利轉化存在“水土不服”的風險,企業不敢輕易“嘗鮮”,問題在於容錯空間。一些地方探索“先嘗后買”模式,在保險擔保下,企業可以免費試用專利成果,待檢驗成果產生經濟效益后再支付費用。不必擔心“沉沒成本”,企業就有了闖的底氣。

  強化監管,有效“夯土”,共護樹苗茁壯成長。

  不斷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為創新紅利效應持續釋放提供了重要保障。加快布局建設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提供集快速預審、快速確權、快速維權於一體的“一站式”服務﹔實施專項執法行動,對惡意侵權行為適用懲罰性賠償,嚴厲打擊侵權假冒違法行為﹔設立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分中心,提升海外糾紛應對指導能力……知識產權保護的籬笆越扎越密,創新主體就有正反饋,創新活動就有充足熱情。

  科技創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科技成果從研發到孵化轉化再到產業化,過程充滿變數。積極促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知識產權轉化、保護工作,讓我們從在競爭博弈中處處受制於人的后發者、追趕者,到逐漸成為一些領域的開拓者、領跑者。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改革發展實踐,有力驗証了“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見証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優勢和效能。

  知識產權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從啟示中汲取智慧與力量,相信創新的土壤會更加肥沃,創新的答卷會有更高得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1日 05 版)

(責編:楊光宇、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