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财评:“粤”向高质量,科技“挑大梁”
——“2025经济大省怎么干”系列评论①

对于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学生来说,只需通过“校园空厨”小程序下单,位于番禺区南村镇文化广场配送中心就有一架无人机起飞,飞行两三分钟后,稳稳降落在学院外送点,学生就能收到“从天而降”的外卖。
无人机送外卖、城市间打“飞的”、乘坐飞行器看风景……曾经遥不可及的应用场景,在今天的粤港澳大湾区越来越成为现实。当前,大湾区正加速打造中国低空经济产业高地,正是广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缩影。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从体量来看,广东的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2024年贡献了全国38.7%的贸易增量;从科技创新来看,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事实证明,广东不仅要在经济上发挥挑大梁作用,更要在科技创新上发挥引领作用。
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之际,广东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大作为,最大限度激发新质生产力,才能持续担当经济上的挑大梁作用。
这样一组数据标注广东的现代化产业“家底”。从产业类型来看,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一体发展,成长出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新经济增加值占比1/4,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近1/3。从细分行业来看,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3%、占全国1/4,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31.2%、占全国44%,智能手机产量增长12.5%、占全国超4成。实体基础稳固,产业向新图强,创新活力奔涌,都为广东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全国前列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也要看到,大也有大的烦恼,广东深处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期,经济承压前行。特别是当下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广东仍面临着高端创新人才短缺、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等困境。创新之路无坦途,领头羊需要做出更多先发性的改革和探索,才能更好发挥引领作用、挑大梁作用。
从宏观而言,广东因改革开放而兴,需要继续用好改革这个重要法宝,特别是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这其中,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让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成为广东鲜亮的品牌。广东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先人一步、形成示范,就能充分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以开放窗口汇聚全球优质生产要素。
以微观落地,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复杂链条中,需要更好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深圳首创“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模式,正是围绕企业形成“科研—转化—产业”的培育模式,推动更多“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让在市场一线“听得见炮声”的企业拥有更大自主性,就找到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开关,就能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日前,2024年各地发展成绩单出炉,广东经济总量仍居全国首位,但“追兵渐进”。兼具使命感和紧迫感,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期待广东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一马当先,以一省一域的高质量发展为全国经济大盘提供强力支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