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修繕老屋 留住鄉愁(中國道路中國夢·與時代一起奔跑)

葉彥杰
2024年03月28日06: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搭起木構架、鋪上小青瓦、砌筑起屋脊……我是一名投身老屋修繕的95后,這是我與老屋結緣的第七個年頭。

  我的家鄉浙江鬆陽縣,被譽為“古典中國的縣域標本”,分布著百余座傳統古村落,大量民居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夯土牆、木構架、小青瓦、馬頭牆……不少傳統民居能追溯到明清時代,其設計之精巧、工藝之精湛,凸顯中式建筑的美學意蘊,構成獨特的鄉村歷史風貌,留存著一代代人的鄉愁記憶,卻一度因為年久失修而面臨損毀消失的風險。

  2016年4月,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發起的“拯救老屋行動”項目在鬆陽縣啟動。父親組建了一支工匠隊伍,從事老屋的修繕工作。轉過年,我退伍回到家鄉,有空就跟著父親到老屋的修繕現場觀摩學習。親眼見証頹敗的老屋在工匠們的手中修繕復原,看到傳統村落重煥新機,我深受觸動,決定將手藝傳承下去。

  修繕老屋是門實打實的手藝活兒、精細活兒,急躁不得、馬虎不得。我從最基礎的鋸木頭、刨木頭開始,跟著老師傅們一點一點學。學手藝,也學理念。為什麼不能用鐵釘固定,為什麼不干脆換個新的……關於“怎麼修”,起初的一段時間,我有很多不解。隨著更深度的參與,我逐漸認識到,拯救老屋不是簡單的修修補補,重點和難點都在於要在提升功能性和安全性的基礎上,最大限度還原保留建筑原貌和文物價值。

  老屋建筑是傳統村落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中,我們始終堅持修舊如舊、能修不換、最小干預等原則。小到一個窗框、一片屋頂的瓦片,大到老屋的地面,都有嚴格的修繕標准。有的古建筑隱藏結構多、建筑工藝復雜、建筑用材各有不同,有時為了找到合適的舊瓦片,需要耗費好幾天甚至半個月時間。在沒有設計圖紙的情況下,修繕古屋的難度並不亞於建新房子。

  這些年,時常有人問,為什麼要耗時耗力“拯救”老屋?當黃牆黛瓦的古屋風貌在我們的手中得以復現,當傳統村落再現推窗見山的景致、抬頭觀星的雅趣,答案其實盡在其中。留住老屋,就是留住鄉愁,留住鄉村的“根”和“魂”。古屋承載著村民的情感,見証著歲月的變遷。修繕古屋,讓它們既古色古香又融入現代生活,宜居又宜游,不僅讓當地人在這裡找回了獨屬自己的記憶,也讓八方來客有機會感受悠久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鄉土風情。

  “拯救”老屋,不止於保護。推動活化利用,才能為傳統村落注入持久的生命力。隨著一幢幢老屋被修繕,它們沉睡的價值也逐漸被喚醒,為產業振興、文化振興提供了平台。如今,家鄉的許多老屋被打造成民宿、農產品展銷館、研學基地、藝術工坊等,村裡興起了多元業態,帶動村民增收致富,返鄉干事創業的年輕人也多了起來。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老房子的價值,積極主動參與老屋的修繕與保護。看到越來越多的村子活起來,聚人氣、生財氣,我感到由衷自豪。

  手藝需要傳承,事業需要接力。如今,我已經能和師傅們一起修繕一幢老屋,完成各種復雜的榫卯拼接。未來,我要繼續用自己的雙手,為守護古屋、傳承文化盡一份力,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貢獻。

  (作者為浙江省麗水市鬆陽縣竹源鄉后畬村村民,本報記者竇瀚洋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28日 05 版)

(責編:岳弘彬、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