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挑上“金扁擔”,讓飯碗端得更牢(現場評論·搶抓機遇再奮進②)

王  浩
2023年05月11日05:3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確保糧食安全,必須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夯實基礎、提升產能

  

  冀南大地,麥浪涌起千重綠。一台無人機掠過連片麥田,霎時間水霧彌漫。在河北省臨漳縣章裡集鎮黃辛庄村的高標准農田示范區,種糧大戶楊旭亮正忙著防病虫。說起種地“神器”,他打開了話匣子:“過去背藥箱、靠人工,一天頂多干上10多畝﹔現在用無人機噴藥效率大大提高,一天作業1000多畝。”

  如今,農業中的現代化元素越來越多。從靠人力到靠機器,效率高了、成本降了、種地規模大了,楊旭亮流轉托管的1800多畝耕地,去年收獲的夏糧加秋糧總計達2200多噸。大馬力農機整地,動力十足﹔聯合收割機馳騁,顆粒歸倉﹔烘干塔開動,及時入庫……地上跑的、天上飛的、“雲”裡轉的設施設備,成了新農具。從看天到看屏,從靠手感到靠遙感,挑上“金扁擔”的農民,種地有賺頭、生活有奔頭。

  我國國情決定了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農業的根本出路也在於現代化。解決14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已是不小挑戰,何況消費還在不斷升級,糧食需求剛性增長。同時,人多地少、環境約束趨緊,讓連年豐收的糧食生產,越往前走越難。因此,確保糧食安全,必須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夯實基礎、提升產能,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農業現代化,設施是保障。端穩飯碗,要堅持藏糧於地。楊旭亮現在種的是高標准農田,“燒餅田”變成連片田,田埂、地界少了,耕地多“長”出不少。建設機耕道,大農機下田更暢快﹔修機井和水泵,澆地更便捷。田網、路網、水網等基礎設施煥然一新,為糧食豐收提供有力支撐。作為產糧大縣,臨漳堅持良田糧用,平土地、砌水渠、建灌井,建成高標准農田近60萬畝。看全國,多年來國家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創新投融資機制,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今年將新建4500萬畝、改造提升3500萬畝。堅持系統謀劃、精准發力,完善田、土、水、路、林、電等要素,建好管好“飯碗田”,才能夯實大國糧倉根基。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一粒良種,具有節水節藥、穩產高產、優質優品等優勢。近年來,各地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繁育推一體,讓一個個優良品種來到田間。楊旭亮種植的莘麥818,就是當地農業部門推廣的新品種,具有抗倒伏、產量高的特性。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裡。面向未來,應當瞄准種子產業全鏈條,從底盤技術、核心種源、商業育種、良種推廣等環節加強攻關,不斷提升育種能力,用中國種子產出中國糧食、造福中國農民。

  農業現代化,政策釋放紅利、激發動力。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一系列優惠政策落入田間,激發了農民種糧積極性。田間算賬,農機投入是大頭。楊旭亮所在的合作社去年購置大型拖拉機花了57萬多元,享受補貼5.52萬元,他感慨道,“好政策壯了膽”。農民種糧能掙錢,糧食生產才有保障。接下來還要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優政策、穩預期,多措並舉強幫扶,讓種糧農民有更多獲得感。

  農業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必須強。乘著農業現代化的東風,良田、良種、良機等現代農業支撐越來越有力,中國飯碗一定會越端越牢。

  (作者為本報經濟社會部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11日 05 版)

(責編:衛嘉、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