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藝起評:《宇宙探索編輯部》,尋根科幻迷的精神世界
自從《流浪地球》強勢拉開中式科幻電影的序幕以來,《瘋狂的外星人》《獨行月球》《三體》等諸多國產科幻片獲得廣泛關注與好評。相對於這些硬核科幻片的紅紅火火,近期上映的《宇宙探索編輯部》則以一種相對客觀的方式展現科幻迷們的精神世界。
該片的導演曾將《宇宙探索編輯部》歸類為“民間科幻”,然而這樣一部“關於科幻與科幻人”電影的迷人之處,恰恰在於將他們在探索宇宙過程中呼喚愛的精神世界呈現了出來——而這實際上涉及的是一種科幻熱背后的精神尋根與精神圖譜。
影片伊始是八十年代的錄像,略帶青澀但意氣風發的青年唐志軍在記者採訪鏡頭面前介紹著對宇宙信號的追蹤以及對宇宙的理解。通過后來老唐家徒四壁的房間中依然留存著的《十萬個為什麼》的封面特寫,我們可以知道影響唐志軍這種實地考察式科幻調研的來源正是當年的群眾科學與科普文化——只是在現代系統化、工程化、實驗化的科學體系面前,逐漸淪為所謂的“民科”,但這確確實實是中國科幻文化重要的資源,並構成了中國科幻傳承的一部分。
然而正如科幻在社會大潮中的命運,唐志軍過得並不如意。他的輝煌,停留在圈內異人記憶裡——“我們在91年成都科幻作協大會上見過,欽佩唐老師當年演講的風採”,現實中他所在編輯部拆東牆補西牆,穿宇航服拉廣告不成險些喪命,交不起暖氣費﹔同時生活上貧困潦倒,煢煢孑立——與妻子離異,女兒患抑郁症自殺並成為了他的心結。探索宇宙成為唐志軍的執念,而他離科幻迷夢想最近的時刻,則是卡在宇航服中出不來,被吊車吊出樓房搶救的時刻。這樣的遭遇,可讓很多科幻迷感同身受。
電影內容重點聚焦在《宇宙探索》編輯部最后一次所謂探索活動上。這樣一個組隊活動,還是靠著將唐志軍的宇航服售賣給電影導演郭帆劇組的錢實現的。組隊成員更像是一個臨時拼湊的“科幻家庭”:唐志軍扮演著一個執著於宇宙探索,充滿大男孩氣的父親角色﹔雜志社管財務的秦彩蓉雖然世故,但卻將唐志軍視為唯一不會騙她的人﹔口吃的氣象站工作者那日蘇則帶有“子一代”氣質,視滿世界找外星人為一件很酷的事情﹔志願者曉曉則是父母離異,對世界充滿了好奇。這樣一個臨時的“科幻家庭”,“用愛發電”,恰恰是民間的科幻迷們“探索”“追蹤”各種疑似宇宙信號的靈異事件的方式。在這種“星海浮沉一家親”的探索過程中,科幻群體中各種群像也浮出水面——異能人士,以及精神病患者和少數伺機行騙者。所謂外星人腿骨也在這個過程中被以荒誕的價格售賣給了唐志軍。
在對真相探索中,一個頭戴鋁鍋、造型酷似八十年代文化熱中顧城的單純到極致的鄉村詩人——孫一通成為關鍵。孫一通隻信任在宇宙探索方面偏執的唐志軍,隻關心詩歌、天文異象,並一步步帶領唐志軍揭開謎底:探索宇宙的盡頭是愛,是和生活的和解。
那種酷似顧城的造型與詩歌,也再次提醒我們,《宇宙探索編輯部》將科幻的根追溯到了曾經輝煌一時的“文化熱”,隻不過,科幻版的顧城——孫一通隻關心詩歌和宇宙,並用詩歌為探索宇宙歌唱。而唐志軍則在他的啟迪下找到了宇宙中生命意義,在探索中呼喚愛,實現了與生活的和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