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壓縮“網絡水軍”生存空間(評論員觀察)
網絡空間是億萬網民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秩序是社會公共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段時間以來,一些“網絡水軍”通過造謠引流、輿情敲詐、刷量控評、有償刪帖等方式誤導網絡輿論,侵害公民人身財產權利,破壞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相關行為不僅污染了網絡生態,也給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埋下隱患,必須持續實施集群打擊,進行有效整治。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網絡空間延伸到哪裡,法治就要覆蓋到哪裡。黨的十八大以來,有關部門堅持把依法治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日益完善。從出台《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到開展“清朗”“淨網”等專項行動,再到對“網絡水軍”等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治理,網上各類違法違規問題亂象得到整治,網絡生態狀況整體向好。今年,公安部在全國范圍內啟動為期6個月的依法打擊整治“網絡水軍”專項工作,目前偵辦的案件數量,已超過歷年的全年偵辦案件總數。聚焦“網絡水軍”突出問題,持之以恆進行打擊整治,將為營造良好的網絡生態提供有力保障。
相比以往,如今“網絡水軍”的構成更加錯綜復雜,違法犯罪行為時有翻新,相關行為更具隱蔽性、頑固性、危害性。從內容上看,“網絡水軍”已從最初的發帖“灌水”,拓展到實施有償刪帖發帖、非法廣告宣傳等多種行為﹔從規模上看,“網絡水軍”已從最初的個體化、小作坊經營,朝著行業化、公司化、職業化方向發展,形成非法推廣、技術支撐、售后服務等分工明確的黑灰產業鏈。這對相關部門做好監督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整治“網絡水軍”,要進一步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充分發揮法律威力。就立法而言,我國刑法、網絡安全法、《互聯網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已對相關違法行為作出規制。“網絡水軍”涉及環節多、鏈條長,主體多元,隻有加強源頭治理,加大執法力度,揪出組織、雇佣“網絡水軍”的幕后黑手,才能鏟除其滋生土壤,不斷壓縮“網絡水軍”的生存空間。讓違法者付出代價、切實提高違法犯罪成本,才能對不法分子形成有效震懾。
整治“網絡水軍”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加強全過程、全鏈條治理,在做好事后追責、處罰的同時,繼續強化事前、事中的防范與甄別。此前,各網站平台都已上線公示賬號IP地址的歸屬地、網絡賬號所屬MCN機構信息等功能,為網友監督創造了條件,也有力遏制了網絡水軍蹭熱點、帶節奏、惡意營銷等問題。作為信息內容管理主體,網絡平台要主動扛起責任、牢牢把住關口,通過進一步完善平台社區規則、加強賬號規范管理、健全內容審核機制等有效舉措,讓“網絡水軍”無縫可鑽,無計可施。現在除了傳統的“人工水軍”,還有“機器人水軍”,模仿真人行為,躲避平台審核。面對監管新挑戰,相關責任主體要不斷更新技術手段、形成治理合力,加大違法違規賬號查處力度,確保網絡信息內容健康向上,從而更有力筑牢網絡與信息安全防護牆。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這為進一步提升管網治網能力水平指明了方向。依法依規加強網絡空間治理,推動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努力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網民自律等多主體參與,經濟、法律、技術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綜合治網格局,我們一定能切除“網絡水軍”及相關黑灰產業的毒瘤,還互聯網一片清朗空間,還人民群眾以“眼睛干淨、耳根清淨”。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12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