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文化土壤,助力文創升級(人民時評)
文創產品取得成功的關鍵,在於以恰當的創意提供差異化的精神體驗,滿足人們高品質、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喚起人們對美的向往和追求
二十四節氣主題徽章、古建筑榫卯積木、“遇見頤和園”沉浸式光影秀……不久前,在第五屆進博會現場,富含中國元素的文創產品受到歡迎,成為扮靚“四葉草”展館的一道獨特風景,讓人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影響力。
一段時間以來,從銅奔馬造型玩偶等實物文創商品走紅,到《千裡江山圖》數字展等數字文創作品火爆,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呈現活躍景象。經過多年沉澱,我國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經歷了從外形模仿到元素提取、從實物用品到非實體形態內容創意、文化服務、數字作品的演化,正在從量的突破走向質的升級。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開發出一大批彰顯中華美學風格、適應現代生活需要、符合市場需求的文化創意產品,是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體現,也是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要求。
高質量的文創產品,需要以恰當的創意形式,將歷史內涵與時代審美相結合,達到文化價值與實用價值相統一。創意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華文明豐厚而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為現代文化創意實踐提供了最豐厚的滋養、最充沛的源泉。隻有懷著對中華文化的敬意,沉入古籍深處、洞悉文物細節、回到考古現場,才能創作出有助於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優秀產品。從敦煌研究院的“飛天”“九色鹿”到恭王府博物館的“天下第一福”,再到三星堆博物館的“金面具”,各大博物館圍繞特色文物深耕文創品牌,做出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有益嘗試。
文化創意產品承載著人們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追求,是創造與欣賞、文化與生產、創意與生活的結合。文創產品取得成功的關鍵,在於以恰當的創意提供差異化的精神體驗,滿足人們高品質、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喚起人們對美的向往和追求。點亮夜燈認識一幅宋代觀星圖,玩局桌游了解江南四大才子生平軼事,印在布包上的文物表情越來越“萌”,沉浸式演出裡的人物造型越來越“真”……從近年來受到歡迎的“爆款”產品看,文創從實物外形模仿向內容創意、互動型產品演化,正是基於對人們知識探索需求、情感表達需求、文化認同需求的深入挖掘。
文創產品的持續創新,離不開數字技術賦能。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文化數字化為當代文化業態發展描繪了極具想象力的圖景。比如,深圳一位動畫師團隊運用京劇、水等元素創作了一則動畫視頻,網友直呼隔著屏幕感受到“中國之美”﹔有媒體運用智能影像修復技術讓李苦禪所繪《盛夏圖》“動”了起來,水波浮動,荷花綻放,盡顯水墨之美。從實踐來看,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成像、互動影視等技術,可以增強文化創意產品的文化承載力、展現力和傳播力。作為一種呈現手段,數字化豐富了文創產品的載體﹔作為一種新型基礎設施,數字化拓寬著文創產品的消費場景。
當下,文化創意日益成為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和經濟的新增長點。陳列在博物館的先秦編鐘、漢代宮燈、唐代樂器、宋代書畫,或化身日常用品,或融入漫畫、綜藝、數字展覽等內容創作,吸引著更多饒有興致的尋訪者深入了解厚重的中華文明史。期待文化創意產品持續提質升級,進一步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讓更多人從中華文化中獲得精神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07日 1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