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讓完整社區成為幸福生活的港灣(評論員觀察)

鄒  翔
2022年11月25日05:5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提升社區居民的生活品質,不僅需要相對完善的社區公共設施和服務,還要注重由社區到街道、區域乃至城市治理的分工銜接

社區作為群眾共同生活空間,是居民對一個地方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最直接的紐帶。提升社區服務設施的便利度、生活環境的舒適度,有助於增強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久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民政部辦公廳印發《關於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健全完善城市社區服務功能,打造一批安全健康、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區樣板。

完整社區,是指在居民適宜步行范圍內有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健全的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完備的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充足的公共活動空間、全覆蓋的物業管理和健全的社區管理機制,且居民歸屬感、認同感較強的居住社區。開展完整社區建設,對於提升社區公共服務水平、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積極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強化社區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區有服務,讓社區成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灣。”居民有需求、社區有服務,實際上正是完整社區所要追求的目標,即居民在社區就可以滿足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這意味著,完整社區不僅要有幼兒園、托兒所、老年服務站、社區衛生服務站等公共設施,還要配建便利店、郵件和快件寄遞服務設施、理發店、藥店、維修點、家政服務網點等便民商業服務設施,更要通過良好的社區治理以及智能化服務,提升社區的舒適度和居民的歸屬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創新城鄉社區治理,推動更多資源、服務、管理下沉到基層,城鄉社區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但也要看到,當前社區建設水平與人們多元化、個性化、品質化的服務需求仍有差距,一些社區還存在設施不完善、公共活動空間不足、物業管理覆蓋面不廣等問題。推進完整社區建設,是對民之所盼的回應,也是時代進步的要求。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建設,要以人為本。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要著眼於重點人群,營造全齡友好的生活環境。老人和小孩作為社區最常住的居民,在社區時間最長、使用設施最頻繁,是完整社區建設需要優先滿足、充分保障的人群。正因此,《通知》在強調補齊社區服務設施短板、全力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要求推進社區適老化、適兒化改造。這是很好的著力點,也是群眾關切所在。

社區是公共服務的“最后一百米”,提升社區居民的生活品質,不僅需要相對完善的社區公共設施和服務,還要注重由社區到街道、區域乃至城市治理的分工銜接。《通知》提出,要將鄰近的完整社區統籌為活力街區,配建中小學、養老院、社區醫院等設施,與15分鐘生活圈相銜接,使街道和社區兩級公共服務銜接起來。可見,建設完整社區,不僅要把各類資源、服務向基層傾斜,還要強化社區的服務響應能力。近年來,各地加強智慧社區建設,通過信息技術將各類設施和服務互聯互通,提升了社區解決“關鍵小事”的能力。比如,北京市大力推廣“吹哨報到”“接訴即辦”等機制,社區依靠這一機制解決了不少難題。這樣的治理機制,與建設完整社區的要求十分契合,可在實踐中進一步加強融合,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我國居民大部分時間在社區度過,社區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關鍵載體。堅持為民服務宗旨,圍繞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健全社區管理機制,增強社區公共服務能力,定能讓完整社區成為人民高品質生活的空間,讓群眾感受到民生關懷就在身邊、觸手可及。

《 人民日報 》( 2022年11月25日 05 版)

(責編:袁勃、仝宗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