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財評:農民評職稱,讓“泥腿子”變身“土專家”
近日,人社部官網發布消息,河北石家庄的兩位農民獲評“新型職業農民”初級職稱,引發廣泛關注。人們紛紛叫好,認為評職稱對農民是一種認可和激勵﹔可也有人質疑,種個地也要持証上崗了嗎?農民評職稱有啥用?能漲工資嗎?
事實上,農民評職稱並非新鮮事。早在2017年7月,浙江省就提出打破戶籍、地域、身份、人事關系等制約,將新型職業農民納入農業系列職稱的評審范圍。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鼓勵各地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此后,山東、浙江、甘肅、寧夏、湖北、廣東等地陸續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工作,到今天已是遍地開花,甚至有不少職業農民評上了“正高級”。
為何要給農民評職稱?長期以來,在一些人的刻板印象中,農民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泥腿子”。可如今,農民所從事的具體事務與傳統農民早已大不相同,如機械化種植、食用菌培養、鄉村旅游、電商農業、鄉村非遺等,都需要相應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正在蓬勃成長。時代在發展,農村在蛻變,“黃土”已不再是農民的枷鎖,而成為他們走向遠方的路,實現夢想的橋。給農民評職稱,是對他們能力的認可,有助於提高其個人榮譽感、社會地位認同感,配套上適當的獎勵補助和政策傾斜,也有利於他們發揮“領頭雁”作用,帶動更多農業技術人員提升能力素質,爭做優秀人才。
如何給農民評職稱?與普通專業技術人員評職稱不同,為農民評職稱不應受“學歷、論文、資歷”限制,而應突出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實際工作中的品德、業績、能力貢獻等,從制度層面引導農業技術人員愛崗敬業、扎根一線,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近年來,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層出不窮,一、二、三產業加速融合,對農業農村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9年10月,人社部、農業農村部印發《關於深化農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就專業設置、評價渠道、評審權限、建立綠色通道等方面均作出了調整。例如明確提出,對長期扎根基層一線、作出突出貢獻的農業技術人員,可適當放寬學歷和任職年限要求,激勵優秀農業技術人員扎根基層、建功立業。
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農民既是受益者也是主力軍,必須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活躍在廣大農村作出重大貢獻的“土專家”“田秀才”“鄉創客”等專業技術人才打通職業農民的成長之路,將充分發揮職稱評審的正向激勵作用,助力壯大愛農業、懂技術、善創新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破解鄉村振興人才瓶頸注入源頭活水,為鄉村振興拓寬引才之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