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人民網評

人民網評:保護大美濕地,盡享“詩與遠方”

鄭 岩
2022年11月07日09:03 |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小字號

11月5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開幕。此次大會期間,《濕地公約》秘書處將向新晉“國際濕地城市”頒發証書,屆時中國將有13個“國際濕地城市”,數量居各國第一。從首批獲此殊榮的哈爾濱、海口、東營等,到此次入選的盤錦、武漢、鹽城等,越來越多中國城市榮獲城市濕地生態保護的最高成就。

濕地是生命之源,被譽為地球之腎,有助於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與人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蜿蜒的河流、斑斕的湖泊、神秘的沼澤,氤氳豐饒的濕地賦予地球勃勃生機。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開啟了全面保護濕地新階段,濕地保護修復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國濕地保護管理體系初步建立,濕地總面積同口徑相比有所增長,總體水質呈向好趨勢,為全球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成為“國際濕地城市”最多的國家,生動映証著我國濕地保護修復的巨大成效。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國以全球4%的濕地,滿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對濕地生產、生活、生態和文化等需求。保護濕地,關乎人類長遠發展。從被譽為“海岸衛士”的紅樹林,到成為鳥類越冬“棲息天堂”的湖泊,濕地形成豐富的生態景觀,提升了城市舒適度,成為旅游觀光的絕佳去處。保護大美濕地,將為人們帶來更多生態獲得感。

濕地之變,為綠色發展寫下生動注腳。從保障農業灌溉,到提供水產品、礦產資源,濕地具有巨大經濟價值。此前,一些人靠水吃水,非法侵佔、圍墾、污染濕地,亂砍亂伐、圍湖造田、過度捕撈讓不少濕地傷痕累累,保護和利用的矛盾日益凸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發展產業,透支的是子孫后代的未來。近年來,我國加強濕地保護修復,不少濕地不僅恢復了往日的美麗,也推動產業綠色轉型,讓生態養殖、生態旅游等結出富民“金豆豆”。生態欠賬變成資源紅利,生動說明“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濕地保護修護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就基層探索而言,湖南在湘江流域8市啟動退耕還林還濕試點,雲南大理通過人工打撈水草、種植海菜花改善水質,江蘇鹽城實施退漁還濕、提高濕地生態系統質量。不同濕地具有不同的自然特點和環境問題,必須因地制宜加以施治。就頂層設計而言,必須加強規劃引領,健全法律法規,強化監測監管,夯實濕地保護的四梁八柱。今年6月1日,我國濕地保護法正式施行,以立法方式為濕地整體性保護修復保駕護航。前不久,《全國濕地保護規劃(2022-2030年)》發布,其中明確了我國濕地保護的總體要求、空間布局和重點任務,必將引導各地充分參與,推進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

在武漢沉湖,鳥類已從160多種增至277種,冬候鳥在晨露彌漫的水草間覓食﹔在重慶梁平,濕地花園與建筑、公園、人居相互融通,打造湖在城中、城在湖中的秀美風光。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珍愛濕地,守護未來,更好展現人與自然和諧之美,定能讓更多人民群眾在家門口盡享“詩與遠方”。

(責編:尹深、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