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杜玉波
2022年09月06日06: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內容提要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要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大力培養矢志報國、堪當大任的時代新人﹔有力支撐集成攻關、自主創新的戰略需求﹔主動擔負回答中國之問、彰顯中國之理的歷史責任﹔著力造就嚴愛相濟、潤己澤人的“大先生”﹔積極探索扎根中國、融通中外的辦學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強調:“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辟闡述了實現中華民族復興歷史偉業賦予高校的戰略使命,為推動高等教育更好服務國家戰略提供了根本遵循,為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開創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指明了前進方向。

  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

  黨的全面領導是加快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根本保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流大學建設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我國高等教育是在中國共產黨親自開創和領導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在立足中國國情、解答中國問題、惠及中國人民的探索中不斷壯大的,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特征的發展道路。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必須毫不動搖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使黨的領導覆蓋辦學治校各領域、貫穿教育教學各環節、融入人才培養各方面,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

  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要旗幟鮮明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教育引導廣大師生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加強高校領導班子、干部人才隊伍和基層黨組織建設,健全完善體制機制,提高黨建工作水平,不斷增強高校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在高校有效貫徹落實。

  大力培養矢志報國、堪當大任的時代新人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立足新時代新征程,中國青年的奮斗目標和前行方向歸結到一點,就是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努力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高校要把立德樹人作為立身之本、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准,回答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

  培養時代新人要以德為先。一個人立德之源是愛國,要把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全過程,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青少年的心靈深處。要講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這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充分挖掘紅色資源,改進教學模式,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的育人效果。培養時代新人要堅持全面培養,完善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的立德樹人落實機制,促進高質量“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樹立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的大教育觀,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體系。培養時代新人要遵循客觀規律,主動契合青年學生的成長需求和認知規律,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創新話語體系、教學方式和技術手段,不斷增強針對性、時代感和吸引力,切實引導廣大學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

  有力支撐集成攻關、自主創新的戰略需求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高校迫切需要把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作為重要責任和使命,提升硬實力、展現新作為。要著力提升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能力,全方位完善基礎學科人才選拔、培養、評價、使用和保障體系,大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國家創新發展急需的基礎研究人才、大師級人才,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要著力提升服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以“四個面向”為指引,開展有組織科研,加強基礎前沿探索和關鍵技術突破,用好學科交叉融合這個“催化劑”,激發協同創新這個“動力源”,改進評價體系這個“指揮棒”,勇於探索,突破瓶頸。要著力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通過調整學科結構、搭建合作平台、創新育人載體、建立協同機制,主動適應新發展格局,支撐實現國家戰略布局,帶動經濟帶、城市群、產業鏈和國家主體功能區發展,不斷提升人才培養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度、貢獻度。

  主動擔負回答中國之問、彰顯中國之理的歷史責任

  當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提出了大量亟待解決的新問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麼了”、“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之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中的重要力量……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義真、學問高、德行正,自覺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學術己任,以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決事關黨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這是對高校的殷切期望和殷殷囑托。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要有“觀乎人文、化成天下”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努力成為建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體系的主力軍,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融入學生的精神血脈中,讓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和冷門學科后繼有人。要努力成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排頭兵,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要努力成為建構中華文明現代傳播體系的生力軍,充分利用高校學科齊全、人才密集和對外交流廣泛的優勢,發揮融通中外文化、增進文明交流的作用,傳播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著力造就嚴愛相濟、潤己澤人的“大先生”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教師隊伍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廣大教師做“四有好老師”、當好“四個引路人”、堅持“四個相統一”。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教師要“努力做精於‘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嚴愛相濟、潤己澤人”“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自覺”“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

  高校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要嚴把師德底線。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准,在資格准入、招聘考核、職稱評聘、推優評先、表彰獎勵等各個環節都要把住師德關。要集聚高端人才。一流大學需要有一批具有學科影響力的領軍人才。對於享有學術盛譽的戰略科學家和極具潛力的青年才俊,要從政策、資金、平台等方面給予特殊支持,使他們能夠安心、熱心、舒心在學校工作。要健全發展機制。高校要科學制定青年人才培養規劃,加強中青年教師骨干的培養,給優秀中青年人才搭平台、壓擔子,放手培養,大膽使用,讓他們在實踐中歷練成長,最大限度地把能力釋放出來、把才華展示出來。

  積極探索扎根中國、融通中外的辦學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不能跟在別人后面依樣畫葫蘆,簡單以國外大學作為標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辦學規模和年畢業人數已居世界首位。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要把扎根中國與融通中外相結合。

  扎根中國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原則和立場。古今中外,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展中成長起來的。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要找准自身的價值定位,在“四為服務”中實現自身的價值追求。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后。大國博弈和國際競爭的新走向更加昭示我們,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內薄弱、空白、緊缺學科專業,同世界一流資源開展高水平合作辦學、高水平人才聯合培養和科技聯合攻關,匯聚全球資源和天下英才“合力解題”。我國高校隻有秉持開放共享、合作共贏的理念,與國外高等教育多對話、多來往,才能在教育合作中不斷提升國家形象,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真正彰顯中國特色、達到世界一流。

  (作者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


  《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06日 11 版)
(責編:楊光宇、胡永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