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建設平安中國,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人民觀點)

——身邊變化看十年②

本報評論部
2022年09月06日06:3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十載春華秋實,十年不懈努力,平安中國建設惠及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讓老百姓更安心、放心、舒心,讓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前不久,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重慶市黔江區公安局警務指揮中心警官馮雅文分享了一個故事。去年4月15日,指揮中心接到勸阻線索:黔江籍女子田某被境外詐騙分子實施詐騙,可能正在轉賬。接到線索后,指揮中心一邊第一時間聯系田某,保持通話盡力穩住當事人,一邊通知反詐中心立即開展勸阻工作,並指令戶籍地派出所民警到其老家,聯系其家屬共同勸阻,同時,又協調聯動當地銀行爭取時間。最終,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資金在轉出前被成功攔截。得益於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工作向深走實,越來越多群眾的“錢袋子”得到了守護。2021年4月至2022年7月,國家反詐中心推送預警指令1.45億條,緊急攔截止付涉案資金5518億元,成功避免1.09億名群眾受騙。這是平安中國建設成效的生動寫照,也是群眾安全感不斷提升的有力印証。

  治政之要在於安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平安是老百姓解決溫飽后的第一需求,是極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發展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於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把平安中國建設置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中謀劃推進,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發展了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續寫了社會長期穩定奇跡。

  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平安”來源於安寧的居所、安康的生活、安全的環境、安定的社會,意味著充滿內心的安全感。在今天的中國,行走在城市街頭,可以看到24小時警燈閃爍的警務站、風霜雪雨巡邏不停的治安民警﹔來到廣袤鄉村,隨處可見打通農村警務“最后一公裡”的駐村警務室。不斷織密的安全網、持續擰緊的安全閥,為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安全感。數字是最客觀有力的証明。當前,我國是刑事犯罪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我國群眾安全感由2012年的87.55%上升至2021年的98.62%,十年來始終保持高位﹔2021年全國“兩搶”案件和盜竊案件與2012年相比,分別下降96.1%、62.6%,21.8萬個小區實現了“零發案”……一組組數據,展現著一個14億多人口、幅員遼闊的發展中大國交出的令世界矚目、人民滿意的平安中國“成績單”,注解著“中國之治”的十足成色。今天的中國被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社會治安狀況處於歷史最好水平。

  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變化,人民群眾對平安的需要越來越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平安已經從傳統意義上的生命財產安全,上升到安業、安居、安康、安心等各方面,內涵外延不斷拓展,標准要求更新更高。這十年,從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到防范和打擊新型網絡犯罪、跨國犯罪以及黃賭毒、盜搶騙、食藥環等嚴重影響人民群眾安全感的違法犯罪﹔從依法開展網絡安全監管,切實保障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重要網絡和數據安全,到連續5年組織全國公安機關開展“淨網”專項行動﹔從開展貨車非法改裝、超限超載治理,到持續嚴厲整治醉駕酒駕……十載春華秋實,十年不懈努力,平安中國建設惠及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讓老百姓更安心、放心、舒心,讓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建設平安中國,群眾既是受益者,也是重要的參與者與建設者。這十年,從北京的“小院議事廳”到浙江溫嶺的民主懇談會,再到蘇州“協商議事室”,一項項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實踐,成為社會治理的金字招牌,讓利益得到協調,矛盾有效化解,促進了基層穩定和諧。這十年,各地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讓小矛盾小問題化解在基層,讓大量糾紛解決在訴訟之前。這十年,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安治理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涌現出“朝陽群眾”“西城大媽”“沈陽義勇”“杭州義警”“蘇州藍盾志願者”“廈門百姓”“深圳深眾”等一大批群防群治品牌,營造了全民參與的整體防控格局。社會治理方式的不斷創新,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的初步形成,讓社會長治久安的基石不斷夯實。

  相關閱讀:

  建設美麗中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身邊變化看十年①

  《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06日 05 版)

(責編:楊光宇、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