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人民藝起評

人民藝起評:以人才為本為非遺傳承注入不竭動力

暖山
2022年09月02日10:26 |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小字號

近日,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舉辦。兔兒爺、京劇臉譜、太極拳、光山花鼓戲、唐三彩燒制技藝、徐州香包、苗繡等來自全國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非遺技藝、新作精品、特色表演集中亮相,共有332名非遺傳承人、284個非遺項目參展參演。

當前,我國有42項非遺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成為目前世界上擁有非遺數量最多的國家,這一成就的背后是歷代非遺傳承人不為人知的付出與努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不但承載著獨特的民族記憶,也在世代更替的過程中,在百姓生活中活態存續,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截至目前,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社會共同努力下,重新綻放出新的生命力,但相對於很多面臨傳承斷絕風險的傳統文化和傳統技藝,如何保護和發掘,讓非遺“活下來”“火起來”,仍然是我們非物質文化發展的重中之重。

讓非遺“活下來”“火起來”,關鍵要在培養傳承人上下功夫。我國的非遺項目無一不令世人驚嘆,而老祖宗的技藝一旦出現年齡或技術斷層,就有失傳風險。面對非遺藝術成就的嚴苛要求,大浪淘沙之后,能以過硬的本事擔得起“非遺傳承人”稱號的寥寥無幾,屈指可數。而想要繼承發揚非遺的光彩,並不能輕易速成。毫無疑問,學習非遺技藝的過程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往往要潛心鑽研幾年甚至十幾年,日復一日地精心雕琢、默默堅守對非遺的初心與堅持。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加強非遺傳承人群培養。”可以說,加強非遺文化傳承,關鍵在於人,培養更多的非遺傳承人迫在眉睫,也勢在必行。

培養更多的非遺傳承人,需要更多的政策扶植。在政府層面,要細化非遺相關政策,給予全面指導。健全非遺調查記錄體系,從全局把握,從代表性項目著眼,從傳承人認定和制度入手,探索認定的標准與方式,並以此對非遺傳承人培養形成政策支持。

在社會層面,要加強對非遺科普教育,尤其要從娃娃抓起,設立非遺教育基地,讓更多的孩子對非遺感興趣。此外,要多種方式開展非遺主題傳播活動,在人民心中種下“非遺傳承偉大而光榮”的理念,讓從事非遺技藝學習的年輕人,能夠獲得更多的來自社會和家庭的理解與尊重。

非遺要“火起來”,更要擴大市場,去積極擁抱新技術,煥發新的生機。我們看到隨著新技術同非遺的有機結合,非遺的傳播徹底突破了地域限制,借助互聯網+、VR等全新的打開方式,非遺IP在青年人群體中間成為時尚。例如,某武俠游戲聯合“天下第一苗寨”西江千戶苗寨及3位苗族代表性非遺傳承人深度合作,在劇情、建筑、服飾中加入苗族文化元素,讓更多年輕人對非遺產生探究的興趣,而來自中國古老的文化精粹,也在走入尋常百姓家的同時,以數字時代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傳承下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通過一代又一代人在延續光輝的同時,開創性地傳承下去。相信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會有更多人才加入傳承人的隊伍,加入保護非遺的隊伍,讓非遺更好地融入中國人的生活日常,為非遺保護傳承注入時代新活力。

(責編:燕帥、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