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推動防災減災救災實現高質量發展
防災減災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近日,國家減災委員會印發《“十四五”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錨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了6個分項目標、2大板塊12項主要任務。作為我國國家層面第四個防災減災綜合性規劃,這一綱領性文件對防范應對重大自然災害風險、推進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防災減災是關系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國家安全的大事。“十三五”時期,從自然災害管理體系不斷優化,到救災救助能力顯著提升,再到科普宣傳教育成效明顯,我國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成功應對了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災害。但也要看到,時下自然災害易發高發,多災種集聚和災害鏈特征日益突出,我國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在統籌協調機制、抗災設防水平、救援救災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亟待補短板強弱項。
防災減災,考驗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從監測預警到應急救援,從物資保障到群防群控,從災前預防到災后救助,防災減災工作要求更好調配和管理人力、物力、財力,准確理解和執行相關知識經驗、規章制度。從這個意義上說,防災減災不僅需要提升快速反應水平、應急處突能力,還要提升規律認識、進行長遠謀劃。立足新發展階段,構建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協調、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才能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防災減災救災高質量發展,必須要推進自然災害防治體系現代化,讓各項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防災減災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防治體系中各項機制必須相互協調。健全管理機制,強化區域聯動協作、完善軍地協同﹔健全法律法規和預案標准體系,夯實法治基礎﹔健全社會力量和市場參與機制,引導各方參與隱患排查治理、救災捐贈、恢復重建……《規劃》提出建立健全相關工作、協調、保障機制,有助於提升防災減災科學性和規范性,確保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
好的防治體系要轉化為防治能力。《規劃》安排部署了風險監測系統、搶險救援隊伍及裝備研制等一系列重點工程,成為提高防范應對能力的重要抓手,為防災減災夯實人才基礎、注入科技動能、加強物資保障。大戰大考見真章。打好防災減災硬仗,災害來臨前工程體系固若金湯、應急響應及時有效,救災救助時群眾得到安置、家園盡快恢復重建,保障物資時做好集中生產調度、緊急採購征用,每一環節都缺一不可。實現化險為夷、化危為機,必須堅持立足實際、強基固本、防治結合、綜合施策,讓全社會防范應對災害的堤壩更加堅固。
災害發生10小時之內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年均每百萬人口因災死亡率控制在1以內,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公眾覆蓋率達到90%……《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自然災害防治的目標。瞄准目標,篤定前行,我們定能實現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更加安全穩定的環境,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