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財評:引金融“活水” 增民企活力

吳秋余
2022年06月19日08:12 |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小字號

民營經濟發展再次迎來政策利好。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鼓勵金融機構採用續貸、展期等支持民間投資,對符合條件的項目提供政府性融資擔保,抓緊推出面向民間投資的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項目,鼓勵民營企業市場化債轉股等具體舉措。引金融“活水”為民營企業增活力,對於助力民營企業克服眼前困難、實現更好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近年來,我國民營企業、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在推動發展、改善民生、促進創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等各方面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然而,對民營企業的金融支持還存在一些不足,“融資的高山”依然讓不少民營企業望而卻步。不久前召開的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2年第一季度例會就提出,要努力做到金融對民營企業的支持與民營企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相適應。

當前,民營企業發展面臨新的壓力和挑戰。新冠肺炎疫情和烏克蘭危機導致風險挑戰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廣大民營企業受到不同程度影響,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面臨融資困難更加突出。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經濟與金融業是共生共榮的關系。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和宗旨,在民營企業發展遇到困難的時候,金融機構更應該伸出援手、主動作為,與民營企業共渡難關、並肩前行,最終實現民營經濟與金融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一方面,要加快建立長效機制,著力提升金融機構服務民營企業的意願、能力和可持續性。當前,以銀行貸款為主的間接融資依然是我國企業融資的主要方式,銀行出於風險控制考量,對抵押物、企業信用等方面要求較高。而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存在“缺抵押、缺信用”的天然短板,在獲取銀行貸款時往往處於不利地位。破解這一困境,就要引導金融機構打破傳統信貸模式,強化金融科技手段運用,合理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創新風險評估方式,提高貸款審批效率,拓寬對民營企業的信貸覆蓋面。同時,發揮好政府性融資擔保作用,積極開展政銀保擔業務合作,合力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

另一方面,要加大金融創新力度,加快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近年來,隨著資本市場改革深入推進,科創板順利推出、北交所成功設立,為很多高成長、高質量、前景好的民營企業引入了源頭活水。下一步,還要持續深化以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為主線的資本市場改革,進一步加強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引導不同階段的企業通過不同層次的資本市場融資,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融資空間。

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是推動我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國民營經濟隻能壯大、不能弱化。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應對內外部風險挑戰,離不開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的高質量發展。鼓勵民營經濟發展,政策尤需扶上馬、送一程,加快為民營經濟注入更多金融“活水”,有效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和民營企業發展活力,讓民營經濟在風雨兼程中不斷發展壯大,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相關鏈接】

人民財評:吸引民間資本參與重大項目建設一舉多得

人民財評:用市場辦法、改革舉措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責編:仝宗莉、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