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熱評:急救電話豈能不救急

趙志疆
2022年06月07日19:50 |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小字號

6月6日晚,鄭州市紀律檢查委員會通報“女大學生因120延誤救治去世”事件調查和問責情況。此次通報還原了事件的全部過程,通報表示,調度員張真穎“業務不熟練,對急診患者病情研判有誤,調度用語不規范,對急症報診敏感性不夠、處理能力不足、處理方法單一”,所以“對此負有直接責任”,給予其開除處理。

應該說,此次通報對涉事接線員的定性是比較全面的——“業務不熟練,對急診患者病情研判有誤”,說明接線員業務能力有限,但並不具有主觀惡意﹔“調度用語不規范,對急症報診敏感性不夠”,說明接線員在接聽求助電話時缺乏最基本的同理心,這也是最為網友所詬病的地方﹔“處理能力不足、處理方法單一”,說明接線員缺少應有的專業素養與系統培訓。凡此種種,都與單位內部人員管理密不可分,這也是鄭州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多人被處分的關鍵所在。

撥通了救命的電話,卻沒等到救命的人,發生在女大學生彭某君身上的這件事,令人感覺沉重。急救電話為什麼不救急?

實際上,以目前的技術手段,快速鎖定報警者的具體位置原本不是什麼難題。2020年9月,國家衛健委、工信部聯合印發《開展院前醫療急救呼救定位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利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快速共享120呼救者的移動電話位置信息,縮短院前醫療急救響應時間。實際上,鄭州市急救中心官網也曾於2017年發布一則典型案例:呼救老人不能清晰表達自己的症狀和所處位置,調度員通過查詢120來電記錄、114查號台、通信公司等多種途徑鎖定了地址,並就近派出救護車,老人最終得到救治。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院前急救的效率為什麼反而降低了?

接線員執著於讓患者報出准確地址,或許是為了確定求助電話的真實性。現實生活中,惡意撥打急救電話的事情也確實發生過。但關鍵在於,是否真正將“生命至上”原則貫穿於醫療活動的每一個環節?

不久前,北京順義120急救分中心延遲救治致一名患者猝死事件,同樣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多人因此受到處分。殷鑒不遠,鄭州再次發生同類事件。這是一種嚴厲的警示——公共安全不能僅僅維系於接線員的個人素質與業務能力上,應該而且必須得到更加專業的系統保護。

審視此次悲劇,“業務不熟練”的接線員受到處分只是全面反思的開始:接線員的業務應該熟練到什麼程度,如何才能做到業務熟練?通過什麼樣的長效管理機制,才能避免“處理能力不足、處理方法單一”的接線員直接面對公眾?事關公共安全,這些問題需要一個全面的應急處置方案。相比起個人專業素質,專業的管理機制更能給人以安全感,這也是此次悲劇給人留下的最大反思。

(責編:魏思敏、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