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國家事” 肩扛“國家責”(人民論壇)
偉大時代呼喚人才,偉大事業造就人才。今天的中國,一個個學以報國的故事,為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時代寫下生動注腳。
“你們在信中表示,生逢偉大時代是人生之幸,留學歸國青年要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這些話講得很好。”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給南京大學的留學歸國青年學者回信,勉勵他們大力弘揚留學報國的光榮傳統,以報效國家、服務人民為自覺追求,在堅持立德樹人、推動科技自立自強上再創佳績,在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上爭做表率,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積極貢獻智慧和力量。
關山萬裡,愛國之心不改﹔遠渡重洋,報國之志彌堅。翻開厚重的中國近現代史,蜿蜒向前的歷史長河中,一代代留學生閃耀著光芒。從民主科學的吶喊到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從新中國的成立到“兩彈一星”的震撼,每逢歷史關頭和重大事件,都活躍著歸國留學生的身影。一脈相承的價值追求和堅守,譜寫了動人和精彩的篇章,讓留學報國的光榮傳統不斷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愛國情懷,蘊藏著創造歷史、書寫奇跡的偉力。立下“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鏗鏘誓言的錢學森,以卓越的功勛獲得“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作出“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堅定回答的彭桓武,為我國第一代原子彈和氫彈的理論研究與設計作出重要貢獻﹔抱定“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信念的華羅庚,培養了大批杰出人才,被譽為“人民的數學家”……事實証明,隻有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之中,才能更好實現個人的理想抱負和人生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人才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心懷‘國之大者’,為國分憂、為國解難、為國盡責。”《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顯示,1978年回國留學人員僅248人,2019年超過58萬人學成回國。改革開放40多年尤其是新時代日新月異的發展,為包括留學人員在內的廣大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華、報效祖國的歷史機遇。今天,人才資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第一資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顯,人才競爭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奮進新征程,無論身處何種崗位,廣大人才都應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知責於心、擔責於身、履責於行。
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需要本領高強。1992年,黃大年被派往國外深造。他對時間吝嗇至極,每分每秒都在吸納、都在追趕,最終以排名第一的成績獲得利茲大學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靠本領成就。珍惜韶華、不負青春,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當攻堅克難的奮斗者,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知識,提高綜合素養,錘煉過硬本領,在經風雨、見世面中積累經驗、增長才干,才能更好以真才實學服務人民,以創新創造貢獻國家。
不論樹的影子有多長,根永遠扎在土裡。情系桑梓服務人民、揮洒智慧報效祖國,這樣的情懷與擔當,在任何時代都不會褪色。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26日 0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