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財評:織密監管網,嚴防金融養老變詐騙坑老
近年來,面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涉老金融備受關注。日前,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有序發展老年人普惠金融服務,加強涉老金融市場的風險管理,嚴禁金融機構誤導老年人開展風險投資。
每一位老人心中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桃花源——可在風景秀美的地方安度晚年。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設置金融陷阱,“養老騙局”花樣百出:以提供“養老服務”為名,通過辦理“貴賓卡”“會員卡”“預付卡”等向老年人收取高額會員費﹔號稱投資“養老項目”,實則銷售虛構的養老公寓﹔宣稱“以房養老”誘使老年人簽訂“借貸”等相關協議抵押房屋﹔“忽悠”老年人購買十多份保險,遠超出其需求及經濟承受能力……養老領域的金融風險極具迷惑性,一旦爆發更具危害性。金融風險和健康風險是老年群體面臨的兩大主要風險,老年人勞動能力下降,風險抵御能力較低,以理財詐騙、養老騙局等為代表的金融陷阱,隨時可能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置於危機之中。
各類“養老騙局”之所以發生,一個不可回避的客觀原因是社會養老服務供給與老年人養老需要不匹配、有落差,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近年來,商業銀行、保險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機構都越來越重視養老金融服務,相繼推出一些養老金融產品。不過,依然存在數量少、規模小等問題,難以滿足市場的巨大需求。
涉老金融潛力巨大,大有可為。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26736萬,佔全國人口的18.9%,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0056萬,佔全國人口的14.2%。數以億計的老年人口,意味著相關服務需求的巨大發展潛力,而無論是養老事業發展,還是百姓享受養老服務,都需要金融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持。
規范發展是可持續發展之本。守護好老年人的“錢袋子”,防患於未然尤為重要。加強涉老金融風險管理,需要進一步完善規范細則,創新監管方式,更多應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手段,加強涉老金融風險預警﹔同時建立協同管理機制,明確各環節主體責任,形成監管合力。要強監管、重執法,監管部門“亮出牙齒”,織密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的防范網,嚴防金融養老變詐騙坑老。
堵“偏門”的同時,更需開“正門”。應豐富養老金融產品供給端,在“擴量”“提質”上下功夫。比如《規劃》中提到,支持商業保險機構開發商業養老保險和適合老年人的健康保險,引導全社會樹立全生命周期的保險理念﹔比如,引導商業保險機構加快研究開發適合居家護理、社區護理、機構護理等多樣化護理需求的產品﹔再如,研究建立壽險賠付責任與護理支付責任轉換機制,支持被保險人在失能時提前獲得保險金給付,等等。要厚植養老金融土壤,健全養老理財市場,為老年群體提供專業化、多元化、個性化的養老金融服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是中華民族的古訓,也應成為現代金融企業的社會責任追求。關愛老人就是關愛明天的自己。“十四五”期間中國老年人口將超過3億人,讓3億人能夠“老有所依”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