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人民網評

人民網評:“法治五福”,以公平正義維護小康社會人民福祉

蘇航
2021年09月25日18:06 |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小字號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百年奮斗的偉大成功。司法審判在這場追求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長征中,貢獻了哪些助力?一場高規格發布會回答了這個問題。

9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司法審判服務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聞發布會。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賀榮等出席發布會並回答媒體提問。通觀整場發布會,讓人感到,司法機關送出的“法治五福”是以公平正義維護小康社會人民福祉的重要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人民必須有張“平安福”。平安是民心所系,是發展之基,是小康生活的應有之義。作為社會的普通一員,我們評價生活安寧與否,不隻會看統計數字彰顯司法機關作出了哪些努力,更關注身邊生活的“釘子”會不會及時拔出、熱搜上躥紅的隱患能不能有效清理。安全感來源於數字和事實,更源自不被打擾的心緒。

對於百姓的安全關切,審判機關做到了“事事有回應”。近年來,人民法院在推進掃黑除惡、懲處電信網絡詐騙等工作上持續發力。針對婦女兒童的暴力、虐待、性侵等犯罪,依法從重量刑。針對食藥“黑作坊”等引發社會不安的問題,由庄嚴的宣判寫下定論結語,斬斷了偽劣造假鏈條,“舌尖上的安全”得到堅定的守護。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市場主體理應樂享“豐盈福”。小康社會著眼群眾全方位的幸福感,經濟發展水平就是衡量進展的重要標尺。法治是企業發展的“合伙人”,更是經濟平穩運行的潤滑劑。

貫徹新發展理念,司法機關最亮眼的成績是:更平等、更有力。各級法院響應中央部署,落實平等保護,不因當事人個體差異影響訴訟地位的高低。此外,持續加大了產權保護力度,也為良好營商環境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最高法院知識產權法庭及北京等地四家知識產權法院上線,對應的是2020年審結有關知識產權案件比十年前增長86.1%。一起技術秘密侵權案判賠1.59億元,刷新了類案賠償紀錄,糾正了知產官司“得不償失”的錯誤印象。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康寧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百姓口碑是檢驗工作成績最直觀的“晴雨表”。用法律對准群眾的“急難愁盼”,需要關注農業農村這樣有長期歷史沿革的老問題,也要解決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增添的新挑戰。

近年來,神州大地見証了新時代的“送法下鄉”。在新一輪的“法治下沉”中,司法與民生進行著親密接觸。隨著最高法院作出推動人民法庭高質量發展的部署,更多鄉間法庭、巡回審判點敞開大門,成為公平正義向百姓生活進一步延伸的根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捍衛百姓心中的“正氣福”。“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休戚與共、血脈相連的重要紐帶。”在小康社會中,司法案件不止關系著定分止爭,更是社會風氣的引領者。通過辦案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成為公序良俗的“兜底條款”。

人民法院對引領社會公平正義的職責,有著愈發深刻的體認。應《民法典》對於人格權保護的強調,各級法院旗幟鮮明地保護英烈人格權益,依法審理了“氫彈之父”於敏名譽權糾紛案等一批典型案件。同時,深化裁判文書公開,庭審直播超過1470萬場,以公開促公正,以公正樹公信,心有所願,正義即在眼前。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法院必須送出“進取福”。這些年,人民法院工作機制向前延展、全程改進,實現了司法事業的迭代升級。以兼顧司法規律與群眾需求的機制創新,邁過橫在群眾小康生活前的“最后一公裡”。

在糾紛處理前端,調解室和訴訟服務中心劃出解紛“快車道”,網上立案1171萬件的“胃口”固然可觀,在線調解案件2113萬件的“消化能力”同樣喜人。在審判開庭的中段,最高法院出台《人民法院在線訴訟規則》,標志著互聯網法院的探索走向成熟,中國司法率先全面擁抱光纖傳輸的數字正義。

法治福祉是我們小康生活的一個側面。如果在幸福感中能品嘗出公平正義的甘甜,那麼對於法治如何助力小康,司法審判已給出了答案。

(責編:尹深、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