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人民時評)

張向陽
2021年09月03日05:3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非遺不是躺在櫥窗裡的展品,也並非束之高閣的技藝絕活,而是促進增收致富的“金鑰匙”,涵養文明鄉風的文化資源

  將非遺產品、非遺項目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在活態傳承中有效保護、在有效保護前提下合理利用,能讓非遺散發出絢麗光彩,更好發揮服務當代、造福人民的重要作用

  

  一幅幅色彩鮮艷、制作精美的唐卡,帶動超萬人從事周邊產業,西藏自治區唐卡年產值突破2億元﹔一曲曲氣沖霄漢、催人奮進的黃河號子,讓觀眾驚嘆“這就是黃河的力量”﹔一個個“非遺+文創”“非遺+文旅”創新項目,讓傳統文化火起來……如今,從城市到鄉村,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人們生活中精彩亮相,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源於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涉及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提出“要把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一起來”,贊揚赫哲族伊瑪堪說唱很有韻味,稱贊特色苗繡“既傳統又時尚,既是文化又是產業”……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下,各地深入開展非遺保護傳承,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遺資源,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非遺保護傳承,重在融入現代生活、展現當代價值。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遺+扶貧”讓很多擁有刺繡技藝的女性實現了“守著娃,繡著花,養活自己又養家”的心願﹔在廣東佛山紫南村,佛山獅頭傳承人設館授徒,感慨“非遺讓我們找到自己在這片土地生活的價值”﹔在浙江杭州,傳統工藝工作站杭州拱墅站打造“城市會客廳”,吸引市民深度體驗悠久技藝的樂趣……各地豐富多彩的實踐表明,非遺不是躺在櫥窗裡的展品,也並非束之高閣的技藝絕活,而是促進增收致富的“金鑰匙”,涵養文明鄉風的文化資源。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遺資源,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

  將非遺產品、非遺項目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在活態傳承中有效保護、在有效保護前提下合理利用,能讓非遺散發出絢麗光彩,更好發揮服務當代、造福人民的重要作用。正是基於這一認識,雄安新區在建設之初,即對非遺資源進行系統普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把保護、宣傳、利用好灣區內的文物古跡、世界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寫入其中﹔陝西開展面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黃河文化記憶”工程,充分挖掘黃河流域文化內涵……從制度設計,到規劃制定,再到各地的探索舉措,非遺與國家戰略發展和重大項目實施的銜接程度越來越高。

  也要看到,在工業化、城鎮化背景下,非遺保護仍然面臨一些挑戰,迫切需要切實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水平,更加積極促進非遺融入國家發展戰略。中辦、國辦不久前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加大對黃河流域豐富多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傳承利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農耕文化保護、城市建設相結合,保護文化傳統,守住文化根脈”,等等。這些要求,正是為了持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全國447家單位入選。植根千年文化,擁抱數字時代,走入千家萬戶,非遺的傳承保護迎來了更大的機遇,也必將為奮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1年09月03日 07 版)

(責編:牛鏞、仝宗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