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共同守護好全人類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望海樓)

■ 鄭 娜
2021年07月30日05: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近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在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為中國的世界遺產寶庫添上了第56顆璀璨明珠。

  習近平主席向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致賀信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也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多年的歷史積澱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瑰寶。長城、莫高窟、明清故宮、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蘇州古典園林……這些文化遺產凝聚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累積的知識和智慧,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出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展示了中華民族開拓創新、與時俱進、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遇到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

  保護文化遺產,真正的目的是傳承,讓文化遺產成為促進社會進步、增強文化自信的基石。從1987年長城、故宮等成為中國首批入選的世界遺產,到如今中國以56處世界遺產位居世界前列﹔從2002年啟動“搶救和保護中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工程,到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中國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認真履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不斷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

  保護文化遺產,不僅能讓各國人民增強身份認知和團結自信,還體現著人類不同文明和文化的互通互鑒、攜手共榮。2019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他訪問過世界上許多地方,最吸引他的就是韻味不同的文明,如中亞的古城撒馬爾罕、埃及的盧克索神廟、新加坡的聖淘沙、泰國的曼谷玉佛寺、希臘的雅典衛城等。的確,文明沒有優劣之分,隻有特色之別。在與其他文明交流的過程中,中國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而是通過互學互鑒實現取長補短,同時充分展現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寶貴的世界遺產,是人類的共同責任,是人類文明賡續和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自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中國交出了一份令人贊賞的成績單,為世界遺產保護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作為文化和自然遺產大國,中國將每一次申遺成功都視作一個新的起點。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世界遺產保護事業離不開各國的努力。願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守護好全人類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為本報評論員)

(責編:胡永秋、仝宗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