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字裡行間家國情(微觀)

——從紅色文物感悟初心使命(11)

孫現富
2021年07月22日05:4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信札,是讀懂歷史的一道入口。廣東河源革命歷史、革命烈士紀念館珍藏的阮嘯仙烈士的家書,感動了無數觀眾:“我簡直不知道你今年已經是十三歲,還以為是在廣州蘭苑住時一樣童稚呢,其實在那時我也不知道你多少年紀。這樣對於自己兒子不相關的父親,說起來真難為情呀!愛兒!你不要怨恨我這不盡職的父親……”

  在當時嚴峻的革命形勢下,阮嘯仙與兒子聚少離多,寫信時距上次相見已是7年。紙短情長,薄薄幾頁泛黃的信紙,充滿了父親對愛子的深情,更彰顯著中國共產黨人“舍小家、為國家”的革命風范。

  “不盡職的父親”,是一位盡職盡責、為理想信念奉獻和奮斗終身的中國共產黨員。無論是大革命時期領導農民運動,還是設定“六不准”原則,在中央蘇區卓有成效地開展審計工作,阮嘯仙始終用責任和擔當踐行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幾封家書,成為阮嘯仙留下的珍貴精神財富。

  革命烈士的家書中,有家國情懷,有繾綣情意,有靜水流深,都充滿震撼人心的力量。“我的孩子!今后——願你用變秋天為春天的精神,把祖國的荒沙,耕種成為美麗的園林!”《紅岩》中“藍胡子”的原型藍蒂裕烈士,英勇就義前在一張煙盒紙上寫下對5歲兒子的期望。一字一句,滿懷革命必勝的豪情,也深藏感人至深的溫情。“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犧牲的!”趙一曼在字裡行間,透露出堅定的革命意志和對兒子的歉疚與期望。一封封沉甸甸的紅色家書,是戰火紛飛年代的一首首生命贊歌,展現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境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些革命烈士的家書是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材”。據不完全統計,從1921年至1949年,全國犧牲的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達370多萬人。國家危亡之時,無數滿懷熱血的仁人志士,告別父母妻兒,義無反顧地走向戰場,救百姓於水火、救民族於危難之中。“為著中華民族就為不了家和個人”,他們把對家人的愛深埋心底,把博大無私的愛獻給了國家和人民。面對生離死別,面對流血犧牲,沒有一絲一毫的畏懼與退縮,因為他們對共產主義的信仰無比忠誠,因為他們堅信正義的事業必然勝利。

  信仰的力量在傳承中跨越時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勁的時候,醫生曹曉英給兒子留下一封家書后毅然進入隔離區。“使命必達,在所不辭”,這是一位媽媽對兒子的承諾,也是一名黨員對黨和人民的承諾。為啃下脫貧攻堅最硬的骨頭,余永流留下一封“請罪書”,辭別家中尚未滿月的小女,扎根脫貧攻堅一線。從艱苦卓絕的革命年代到白手起家的建設歲月,從波瀾壯闊的改革時期到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時光流轉,中國共產黨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崇高情懷,必將永遠閃耀在歷史的星空。


  《 人民日報 》( 2021年07月22日 09 版)

(責編:趙欣悅、仝宗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