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共筑融合發展新優勢(現場評論·大灣區 大未來⑤)

王  堯
2021年07月22日05:4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大灣區發展需要不同城市各展所長,也需要彼此取長補短、加速融合、互促提高

  

  “國際上的灣區多以某一城市命名,粵港澳大灣區則由‘9+2’城市群共同組成,呈現多元多極多中心特點。區內每座城市都有獨特‘個性’,這些城市間的差異化發展與優勢互補,正是粵港澳大灣區與國際其他灣區的區別所在。”在廣州圖書館舉辦的“灣區故事會”上,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張光南教授的一席話引發共鳴。

  沿著珠江兩岸,感受不同城市的獨特氣質和個性,會讓人對大灣區形成更加豐富飽滿的印象。千年商都、文化名城廣州,擁有濃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人文資源﹔創新之城深圳,在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中展現蓬勃生機活力﹔有著“中國第一僑鄉”美譽的江門,處處可見“僑文化”,廣泛匯聚“僑資源”﹔被稱為粵劇之鄉、武術之鄉、美食之鄉的佛山,兼具雄厚制造業基礎和悠久歷史文化……大灣區的每一座城市都與眾不同、獨一無二,也正是這種豐富多彩的城市文化,成就了大灣區的獨特魅力。

  區別所在,也恰恰是特色所在、優勢所在。在珠海採訪時,一位當地干部說得實在:“深圳發展得好,但我們不可能成為第二個深圳,而必須依托自身優勢和資源稟賦,成為更好的珠海。”對於大灣區的其他城市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依托石化產業和電子信息產業傳統優勢,惠州推出“制造業十條”,助力實現高質量發展﹔依靠完備的制造業產業鏈,東莞把科技創新、智能制造打造為新的城市名片﹔憑借區位和交通優勢,中山站上大灣區“1小時通勤圈”的“C位”﹔作為土地面積最大、開發程度相對較低的城市,肇慶的“成本窪地”日益釋放出發展潛力……風起南海、潮涌珠江,今天的大灣區,處處涌動著生機活力,每一座城市都在探索中尋找新的機遇、謀求更好發展。

  大灣區發展需要不同城市各展所長,也需要彼此取長補短、加速融合、互促提高。翻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分工合理、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的城市群發展格局”這一表述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在產業層面,珠三角擁有完備的產業體系,而港澳擁有先進的現代服務業、金融業和科教資源,再加上陸續出台打破地域、制度、規則等壁壘的創新合作政策,大灣區內各城市多方聯動,迅速形成互補互促、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大灣區內不僅城市多元多樣,而且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在國際上絕無僅有。這既帶來了挑戰,更意味著發展優勢。以基礎設施“硬聯通”加速融合發展“軟聯通”,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人員、貨物、資金、信息等要素便捷、高效流動,廣泛匯聚力量、實現融合發展,將產生“1+1+1>3”的效果。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廣闊舞台上,每一座城市都有機會成為主角。在大灣區採訪,每到一個地方,總能看到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感受到拔節生長的澎湃活力。新征程上,一批又一批“灣區人”揮洒汗水、辛勤奮斗,成為打造國際一流灣區的生力軍。展望未來,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新能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正漸行漸近。

  (作者為本報政治文化部記者)  

  (本系列評論到此結束)


  《 人民日報 》( 2021年07月22日 09 版)

(責編:趙欣悅、仝宗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