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財評:新型學徒制與傳統“師帶徒”有何不同
師帶徒,老帶新,曾是企業用人最重要的培訓方式。但隨著社會經濟飛速發展,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已越來越難以滿足國家對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5部門共同印發《關於全面推行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 加強技能人才培養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撐。
長期以來,受產業升級、技術進步、教育相對滯后等多重因素影響,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市場呈現傳統技工多,現代技工少,復合型人才缺的尷尬局面,導致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異常突出,就業難與招工難並存。新型學徒制就是針對企業師傅帶徒弟這一模式的弊端,引入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協同開展培訓,並由政府給予政策支持和財政補貼,旨在通過企校合作、工學交替等方式,為企業有的放矢、量身定制,培育新型人才。
企業新型學徒制是政府推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創新舉措。自2015年8月啟動試點以來,成效顯著。截至2018年11月,全國22個試點省參加新型學徒制試點企業158家,培養新型學徒制企業職工18074人,其中轉崗職工3670人以上,涉及機械、化工等近100個工種。2018年國家提出到2020年底力爭培訓50萬以上企業新型學徒﹔2021年起力爭年培訓學徒50萬人左右。此次發布的《意見》則明確,學徒培養期限為1∼2年,學徒每人每年的補貼標准原則上為5000元以上。
在校系統學習、在企加強實操,可以看到,隨著國家推廣力度不斷加大,培訓實踐不斷深入,企業新型學徒制逐漸形成企業降成本、職工得實惠、學校有發展的良性發展格局。下一步,如何激勵企業持續開展、勞動者踴躍參加,成為擺在新型學徒制職業技能培訓面前的現實難題。
對此,一方面應引導企業正視推行新型學徒制帶來的好處,員工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會在短期內得到有效提升,有效緩解企業技能人才緊缺狀況,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另一方面,各級政府部門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執行企業新型學徒職業培訓補貼和職業技能鑒定補貼政策,落實補貼資金。
針對實踐中,企業許多技能崗位職業(工種)不在國家職業資格目錄中,或尚未制定技能規范標准,基層對培訓合格証書的發放主體和管理要求等缺乏可操作性等問題,要提速制度設計,抓緊制定一批相關領域的國家職業標准。
上下同欲者勝。唯有多措並舉推廣企業新型學徒制,才能達到企業和員工雙贏的理想效果,有效破解當下存在的有人沒活兒干、有活兒沒人干的局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