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家手筆)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在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維護各民族大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重大問題上不斷提高思想認識和工作水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黨的民族理論與時俱進的創新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講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兩者辯証統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科學把握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各民族之所以團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一體,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並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源自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內生動力。先秦時期,我國就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格局。秦朝開創大一統局面,開啟了中原地區以“書同文、車同軌”為象征的國家統一進程,展開了“五方之民”及其后裔連續不斷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畫卷。這就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根深葉茂的原因所在。
我國在近代遭受西方列強侵略的危難中沒有四分五裂,一個重要基礎就在於歷史賦予中華民族共同體團結統一的內生動力。各民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維護、激發和加強各民族團結統一的內生動力,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豐厚遺產,集中體現為歷史上各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的疆域、共同書寫了中國的歷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偉大精神﹔巨大優勢,集中體現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民族人民守望相助、同舟共濟,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同心共筑中國夢。
“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國56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成員,是維護、建設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要素和動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不能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各民族團結攜手,共同邁進全面小康,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寫照。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自覺認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基於文化認同。中華文化集中國各民族文化之大成,各民族文化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礎。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有利於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各民族文化在融入和推進中華文化建設中實現升華,既是各民族文化得以保護傳承、不斷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實基礎。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19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