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抓創新不問“出身”(人民論壇)

李  拯
2021年04月07日05:3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如何才能最大限度激發社會的創新活力?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給出了答案:抓創新不問“出身”,隻要能為國家作出貢獻,國家就會全力支持。

  創新,不問學歷高低,但求千帆競發﹔不問名氣大小,惟願百舸爭流。

  在科技創新領域,“隱形冠軍”的現象引人思考。“隱形冠軍”通常是指這樣一類企業,它們規模並不大,但卻在某個行業細分領域默默耕耘、精益求精,佔據市場領先地位。各個行業的“隱形冠軍”不斷涌現,可以構成一個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提升供應鏈各個環節的創新能力和話語權。“隱形冠軍”現象,其實是“抓創新不問‘出身’”的生動體現。創新,不僅需要廣受矚目的大項目、大創新,也離不開雖不知名但創造價值的小項目、小創新﹔不僅需要大企業、大科學家,也有賴於無數個奮戰在一線的普通科研工作者和勞動者。不問出身,無問西東,創新的賽道向每個人敞開,誰都可以跑出屬於自己的一棒。

  抓創新不問“出身”,確立了一種“效果導向”,以創新能力、創新擔當、創新成績作為最終評判標准。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庚隻有中專學歷,但經過幾十年努力研發出棉花鋪膜播種機系列產品,填補我國地膜植棉機械化應用領域空白。近年來,中國航天不斷刷新創新高度,從嫦娥五號帶回月球土壤,到“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80后”“90后”科研人員已擔當重要角色。無論起點高低,矢志創新就能超越自我﹔無論什麼崗位,敢於突破就能創造精彩。對每個人而言,不問“出身”意味著看見自己的可能性,隻要敢於嘗試、保持努力,長期的堅持可以在未來某個時刻開出創新之花、收獲創造之果。

  抓創新不問“出身”,體現著科學思維的多元與包容。科學研究具有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允許不同的研究者選擇不同的理論建構和研究路徑,最終誰能勝出都靠實踐檢驗。這樣的事在科學史上反復出現。20世紀初,科學家通過精密的實驗測量發現,光在所有的參照系裡面保持速度不變,這給經典物理學帶來了顛覆性挑戰,很多知名物理學家都致力於解決這一問題。誰也沒想到,最后找到答案的是一位專利局名不見經傳的職員,這就是后來才譽滿全球的愛因斯坦。科技創新沒有事先指定的成功者,常常是各種奇思妙想競爭中的勝出者。

  抓創新不問“出身”,還需要真正形成不問“出身”的制度環境。一方面要“破”,堅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傾向﹔另一方面要“立”,營造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制度環境,涵養允許試錯、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圍,讓各類人才都可以充分釋放潛能。實際上,有力有序推進創新攻關的“揭榜挂帥”體制機制,就是以重大需求為導向、以解決問題為目標,能者上、智者上、誰有本事誰上,體現的正是抓創新不問“出身”的理念。惟其如此,才能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的創新局面,才能讓一切創新創造的活力充分涌流、競相迸發。

  新征程上,在科技創新領域牢固樹立不問“出身”的公平導向、效果導向,一定能激發每個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匯聚起推動“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動能。


  《 人民日報 》( 2021年04月07日 04 版)

(責編:趙欣悅、仝宗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