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吞山河的壯闊行進
——寫在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之際
(一)這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光榮,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
2021年2月25日上午,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庄嚴宣告——
“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准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這樣的人間奇跡,寫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寫在奔騰的歷史洪流中。無論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還是懸崖絕壁、大石山區,脫貧攻堅的陽光照耀到了每一個角落,無數人的命運因此而改變,無數人的夢想因此而實現,無數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四川大涼山,阿土列爾村。懸崖峭壁上,17條藤梯的痕跡還清晰可見。穿上節日才穿的衣裳,344名村民走下新修的2556級鋼梯,翻過了那座壓在頭上的貧困大山。
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山溝兩岔窮圪垯,每天紅薯包谷粑”,這是孔銘英嫁到村裡后學會的第一首苗歌。如今,家裡創辦了“巧媳婦”農家樂,她在廚房親自掌勺,一天要招待好幾撥客人。
雲南貢山縣,獨龍江鄉。一個深山峽谷裡與世隔絕的少數民族,在皚皚雪山和茫茫林海之中,漸漸有了第一條公路、第一座隧道、第一棟安居房……獨龍族實現了“一步千年”的跨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靠的是黨的堅強領導,靠的是中華民族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靠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靠的是一任接著一任干的堅守執著,靠的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
千年夢想,百年奮斗,圓夢今朝。一個世紀的征程中,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人民,鑄就不屈不撓之精神,傳承生生不息之力量,書寫了感天動地的脫貧史詩,完成了人類歷史上亙古未有的壯舉。
征途漫漫,而今邁步從頭越。“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叮囑:“我們要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
(二)偉大的事業,最困難的路往往在最后一程。
2020年3月6日,中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膠著之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召開。這一黨的十八大以來召開的脫貧攻堅方面最大規模的會議,就是要確保脫貧攻堅戰取得最后的勝利,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脫貧攻堅工作艱苦卓絕,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響,各項工作任務更重、要求更高。世界銀行評估,受疫情影響,全球或將有1億人重返極端貧困。然而,中國一邊戰“疫”,一邊戰“貧”,不僅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正增長,而且完成了徹底擺脫貧困的奇跡一躍。
事非經過不知難。回望來時路,在脫貧攻堅戰中,疫情只是一道“加試題”。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國貧困人口數佔總人口的10%以下時,減貧就進入“最艱難階段”。2012年,中國這一比例已到10.2%。
“要看就要真看,看真貧,通過典型了解貧困地區真實情況,窺一斑而見全豹。這有利於正確決策。”2012年12月3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冒著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嚴寒來到河北阜平駱駝灣村和顧家台村。他語重心長地囑咐大家深刻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減貧事業的歷史高度,精心謀劃中國脫貧事業,採取了許多具有原創性、獨特性的重大舉措,打響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十八洞村首提、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的精准扶貧方略,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行動指南和重要遵循。明確“貴在精准,重在精准,成敗之舉在於精准”﹔強調“在精准施策上出實招、在精准推進上下實功、在精准落地上見實效”﹔要求在“扶持對象精准、項目安排精准、資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戶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脫貧成效精准”上聚焦發力﹔堅持分類施策,“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習近平總書記以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確立精准扶貧方略,推動扶貧開發進入“滴灌式”精准扶貧新階段,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了可資借鑒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准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眾志成城實現脫貧攻堅目標”。親自挂帥、親自出征、親自督戰,7次主持召開中央扶貧工作座談會研究部署脫貧攻堅工作,連續7年在國家扶貧日期間出席重要活動或作出重要指示,連續7年在新年賀詞中強調脫貧攻堅……習近平總書記夙夜在公、躬身實踐,為的是讓困難群眾都能過上好日子。從“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的庄嚴承諾,到“讓脫貧成效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明確要求﹔從牢牢兜住“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底線,到“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部署謀劃,一系列理念、行動推動減貧事業不斷取得新進步、邁上新台階。
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回憶:“40多年來,我先后在中國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六盤山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大別山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50多次調研扶貧工作,走遍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最關注的是脫貧攻堅,最牽挂的是困難群眾——“他們的生活存在困難,我感到揪心。他們生活每好一點,我都感到高興。”摸摸棉被暖不暖和,嘗嘗農民家裡的水好不好喝,算算鄉親們的收支賬……這些溫暖無數人的細節,詮釋了什麼是“時時放心不下”的牽念,什麼是“扶一把老百姓”的情懷﹔昭示了什麼叫“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什麼叫“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8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爭。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披荊斬棘、櫛風沐雨,發揚釘釘子精神,敢於啃硬骨頭,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脫貧攻堅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
(三)擺脫貧困,是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夢想,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1996年冬天,一名記者來到甘肅南部小城宕昌採訪。層層疊疊的山嶺猶如屏障,將這裡與外界隔絕開來。然而令記者意外的是,在農戶楊尕女家微弱的燈光下,竟然看到牆壁上清晰地畫著一列火車。
“什麼時候我們能坐上火車去富足的地方?讓日子過得好些,錢賺得多些。”被大山“鎖住”的火車夢,何其沉重!2017年,千裡蘭渝線從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中走來,火車從楊尕女家的泥牆上駛出,在連綿不絕的大山中穿梭,不僅打通了出山之路,更打通了脫貧之路。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貧窮有多沉重,奇跡就有多震撼。隻有讀懂了中國的貧困面之大、貧困程度之深,才能真正讀懂中國反貧困斗爭的艱巨﹔隻有理解了跨越苦難輝煌的歷史,才能真正理解這片土地擺脫貧困的意義。
翻開中國史冊,中華民族有讓世人驚嘆的繁華和盛世,但飢餓、災荒卻幾乎在每一頁留下揮之不去的陰影。進入近代,中國積貧積弱、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胼手胝足、不懈奮斗,徹底改變了國家貧窮落后的面貌。從被聯合國稱為“全球最不適宜人類居住地區”的寧夏西海固,到自嘲“每天要吃半斤土”的新疆和田﹔從“山高坡陡路難行”的貴州赫章,到“苦瘠甲天下”的甘肅定西……今天的中國,每一寸土地、每一個角落都煥發出生機、積蓄著力量、充滿了希望。
縱觀世界歷史,貧困是人類社會的頑疾,反貧困始終是古今中外治國安邦的一件大事。當前,全球仍有7億左右極端貧困人口。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2020年底的一份報告中指出,鑒於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長期影響,到2030年這一數字或將突破10億。中國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極端貧困人口曾一度佔到世界極端貧困人口的40%以上。改革開放以來,按照現行貧困標准計算,我國7.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按照世界銀行國際貧困標准,我國減貧人口佔同期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特別是在全球貧困狀況依然嚴峻、一些國家貧富分化加劇的背景下,我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縱覽古今、環顧全球,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實現幾億人脫貧。
這是一項對中華民族、對整個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偉業,一個民族的奮斗書寫於此,一個政黨的初心銘刻於此。浴血奮斗的革命歲月,領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實行“耕者有其田”﹔發憤圖強的建設時期,探索集體化道路,改善基礎教育、建立農村合作醫療﹔大潮激蕩的改革年代,包產到戶解放生產力,實施“三西”農業建設專項計劃,開展“八七扶貧攻堅計劃”,落實兩個十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扶貧攻堅”改成“脫貧攻堅”,立志翻越脫貧萬裡長征的最后一座高山……中國共產黨領導億萬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首次整體消除絕對貧困現象。習近平總書記如此判斷,“事實充分証明,中國共產黨具有無比堅強的領導力、組織力、執行力,是團結帶領人民攻堅克難、開拓前進最可靠的領導力量。”
(四)在脫貧攻堅一線,無數人持續戰斗、默默奉獻,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萬水、千家萬戶。
時代造就英雄,偉大來自平凡。8年來,全國累計選派25.5萬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同近200萬名鄉鎮干部和數百萬村干部一道奮戰在扶貧一線。在脫貧攻堅斗爭中,1800多名同志將生命定格在了脫貧攻堅征程上。他們以熱血赴使命、以行動踐諾言,讓寶貴的生命與偉大的事業緊緊相連,樹立起新時代優秀共產黨人的精神豐碑。黨和人民不會忘記!共和國不會忘記!
黃文秀,廣西百色市委宣傳部干部。她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訪遍貧困戶,帶領88戶貧困戶實現脫貧,美好青春最終定格在了30歲,定格在了扶貧路上。
姜仕坤,貴州晴隆縣委原書記。這名大山裡成長起來的干部,扎根一線訪貧問計,大力發展“羊、茶、果、蔬、薏”等特色產業,“一心隻為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用自己46年的短暫生命兌現了對黨和人民的承諾。
李保國,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教授。他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每年進山“務農”超過200天,用科技把荒山禿嶺拋進歷史,把綠水青山留給未來,受益群眾10萬多人,是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
赤子其人,寸心如丹。他們把對腳下土地、身邊人民的熱愛,對肩上責任、心中信念的執著,書寫在祖國大地,銘刻在人民心間。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脫貧攻堅偉大斗爭,鍛造形成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准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是中國共產黨性質宗旨、中國人民意志品質、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充分彰顯,賡續傳承了偉大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中國成立前,我們黨領導廣大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讓廣大農民翻身得解放。現在,我們黨領導廣大農民‘脫貧困、奔小康’,就是要讓廣大農民過上好日子。”把“脫貧困、奔小康”與當年“打土豪、分田地”並提,深刻凸顯脫貧攻堅在我們黨奮斗坐標中的重大歷史地位﹔從“翻身得解放”到“過上好日子”,深刻彰顯一個百年大黨不變的價值堅守、永恆的初心使命,凝結著無數共產黨人的堅守與付出、奉獻與犧牲。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在理論上鮮明提出、在思想上明確要求、在實踐中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這是因為除了人民群眾的利益,我們黨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從根本上說,黨的理論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的理論,黨的路線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的路線,黨的事業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的事業。堅持人民至上、以人為本,把貧困群眾和全國各族人民一起邁向小康社會、一起過上好日子作為脫貧攻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初心使命所系,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的性質宗旨所在。
一位扶貧干部說,要帶領群眾脫貧,黨員干部自己必須先脫“三層皮”:“嘴要脫皮”,宣傳解釋好各項扶貧政策﹔“腳要脫皮”,走進每一戶貧困戶家裡﹔“手要脫皮”,和他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我們才能在神州大地上書寫下溫暖人心的中國故事。
(五)堅持全國一盤棋,充分調動各方面資源,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我們集全國之智、舉全國之力打贏了這場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爭。
這樣一組數據,令人震撼:我國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讓960多萬貧困人口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中西部地區還同步搬遷500萬非貧困人口。這場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人口規模的大搬遷背后,是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6000億元,是各地通過做好安置區群眾就業、產業、公共服務、社會融入等后續扶持工作,確保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回首脫貧攻堅這些年,是什麼力量能夠在96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重新配置資源,讓各種要素向農村貧困地區匯集?是什麼力量能夠在超大規模國家形成上下聯動、左右銜接的組織體系,讓扶貧工作系統高效運轉?是什麼力量能夠推動如此多的干部扎根貧困地區,讓貧困群眾有了脫貧帶頭人?這種力量,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2020年4月21日,有這樣一張照片在互聯網上刷屏,春雨淅瀝的茶園中,在陝西秦巴山區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面帶微笑,向正在勞動的茶農們走來。在他身旁,是陝西省委書記、安康市委書記、平利縣委書記、蔣家坪村黨支部書記。這一幕,傳遞著“上下同欲者勝”的決心信心,也讓人看到中國共產黨組織優勢和制度優勢所在。
中西部22個省份簽署脫貧攻堅責任書,東部9個省份、14個市結對幫扶中西部14個省區市,五級書記抓扶貧,各方合力促攻堅……觀察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脫貧攻堅戰,有學者感慨“這種全國一盤棋統籌考慮、大規模動員調度的能力,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能辦到”。正是因為有黨的堅強領導,我們能夠將脫貧攻堅上升為國家戰略,完成這一“當前中國最龐大、最艱巨的系統性工程”。
源於中國大地的制度探索,轉化為造福人民的治理效能,“中國之制”成就“中國之治”。過去30多年,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勞倫斯·庫恩造訪了中國很多地方,他在《脫貧之道:中國共產黨的治理密碼》一書中,講述了令自己驚訝的發現:中國的每個貧困戶,竟然都有一份專屬檔案,其中甚至包含為其量身定制的脫貧計劃。從通過“六個精准”解決“扶持誰”的問題,到派駐第一書記解決“誰來扶”的問題﹔從實施“五個一批”解決“怎麼扶”的問題,到實行最嚴格的考核評估明確“如何退”的問題……打通了“最初一公裡”和“最后一公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顯示出強大生命力,再次書寫下震撼世界的奇跡。
我們立足我國國情,把握減貧規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堅持黨的領導,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政治和組織保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形成脫貧攻堅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堅持精准扶貧方略,用發展的辦法消除貧困根源﹔堅持調動廣大貧困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堅持弘揚和衷共濟、團結互助美德,營造全社會扶危濟困的濃厚氛圍﹔堅持求真務實、較真碰硬,做到真扶貧、扶真貧、脫真貧。這些重要經驗和認識,是我國脫貧攻堅的理論結晶,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發展。
“東南風吹西北暖,那年你到咱家來,拔掉窮根把花栽,美得喲,沙漠變花海……”2021年初熱播的電視劇《山海情》,正是取材於福建與寧夏的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實踐。1997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寧夏,調研對口幫扶工作,部署“吊庄移民”工程,創造了東西部扶貧協作發展的嶄新模式。
閩寧鎮,這個因兩地攜手而來的小鎮,生動印証了習近平總書記這樣的判斷——“我們在脫貧攻堅領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
(六)我們積極開展國際減貧合作,履行減貧國際責任,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做世界減貧事業的有力推動者。
在許多西方經濟學家眼裡,貧困問題是一個市場失靈的問題。他們發現,不少國家在經濟增長到一定程度之后,貧困率就很難再下降了。但在中國,脫貧路徑是一條“漸減曲線”,快速發展和大規模減貧同步,貧困人口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了效率與公平的有機統一。中國減貧背后獨特的治理智慧和政治哲學,在全球產生了積極的“溢出效應”,照亮了人類為美好生活奮斗的前路。
中國的減貧奇跡,為世界提供了一種可資借鑒的中國方案。世界各國的貧困問題復雜多樣,是地理、經濟、政治、歷史、現實等諸多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中國在脫貧攻堅中形成了被實踐証明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經驗,可以為世界各國提供有益的啟示。2018年,“精准扶貧”等理念被寫入第七十三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關於消除農村貧困問題的決議。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貧方略是幫助貧困人口、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設定的宏偉目標的唯一途徑,中國的經驗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借鑒。
中國的減貧奇跡,為世界提供了一種難能可貴的中國價值。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蒂亞·森,對貧困有個經典判斷:貧困不單是一種供給不足,而更多是一種權利不足。從產業扶貧、電商扶貧、生態扶貧,到完善農村公共設施、改善鄉村人居環境,中國減貧實現了困難群眾生存權與發展權的雙重保障、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的雙重變革、物質生活與精神文明的雙重提升,堪稱全世界最大的人權工程、最好的人權實踐。當被問及世界能從中國的發展經驗中學到什麼時,英國劍橋大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彼得·諾蘭認為,最重要的是倫理與道德,還有仁——“仁的意思是,嘗試為人民謀利益。這在現在這個時代十分有意義。”
“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國,不僅以中國方案、中國價值貢獻世界,更秉持“大道不孤,天下一家”的胸懷,作為創始成員參加聯合國“消除貧困聯盟”,通過中國扶貧國際論壇、中非減貧與發展高端對話會、中國—東盟社會發展與減貧論壇等分享減貧經驗,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在亞洲、非洲、美洲等地區30多個國家實施200余個發展合作項目……中國在自身消除貧困的基礎上,更深入地參與改善全球貧困治理,為構建一個沒有貧困、共同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寫下了溫暖的注腳。
在盧旺達,中國專家帶來菌草技術,也給當地人民帶來新生活的希望﹔在馬達加斯加,一株株雜交水稻蓬勃生長,實現當地居民“吃飽飯、更吃好飯”的夢想……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大學經濟學教授漢弗萊·莫希,在一篇文章中充滿激情地寫道,“中國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貧窮不是命中注定,我們可以通過不懈努力去克服它”。對於世界來說,中國的脫貧故事是一個關於成功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希望和未來的故事。
(七)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展現了一個大國的歷史擔當,彰顯了一個大黨的初心使命。
“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遠。”
成績寫入歷史,奮斗永向前方。“脫貧之后,要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辛丑牛年春節前夕,在曾經是深度貧困村的貴州省畢節市化屋村,習近平總書記親切地對鄉親們說。
對於“農為邦本、本固邦寧”,沒有人比我們認識得更深刻。縱覽歷朝歷代,農業興旺、農民安定,則國家統一、社會穩定﹔農業凋敝、農民不穩,則國家分裂、社會動蕩。隻有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隻有深刻理解了“三農”問題,才能更好理解我們這個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未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於脫貧攻堅,必須加強頂層設計,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貧困地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取得歷史性成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重大貢獻,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江西井岡山,神山村的農家樂游客絡繹不絕﹔河北灤平,荒山上的光伏板映出燦爛陽光﹔陝西柞水,“小木耳”變成“大產業”﹔山西大同,“黃花菜”開出“致富花”……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作出了關鍵性貢獻﹔脫貧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大踏步趕上來,整體面貌發生歷史性巨變﹔脫貧群眾精神風貌煥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強的信心勇氣﹔黨群干群關系明顯改善,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更加牢固﹔創造了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我們走在一條更為開闊的大路上。
大道如砥,行者無疆。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我們要實現的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樣的現代化,離不開脫貧摘帽后的再出發,離不開鄉村振興中的再發力,離不開億萬人民走過千山萬水、繼續跋山涉水的永久奮斗。
這是正在發生的歷史,這是振奮人心的未來。
(八)“我們沒有任何理由驕傲自滿、鬆勁歇腳,必須乘勢而上、再接再厲、接續奮斗。”滿懷這樣的豪情,中國共產黨始終得到中國人民最廣泛的支持和擁護,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從“能吃飽肚子”,到能吃“淨顆子”,再到“想吃細糧就吃細糧,還能經常吃肉”,最后是“干活挑著金扁擔”……2020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回憶起當年在黃土高坡上老鄉們對“什麼樣的日子算幸福生活”的回答,深情地說,“我們這代人有一份情結,扶一把老百姓特別是農民。社會主義道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
“一個也不能少”的誓言,書寫在億萬人民的生活巨變裡﹔“大家一起走”的足跡,刻印在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中——
“脫貧攻堅是一場必須打贏打好的硬仗,是我們黨向全國人民作出的庄嚴承諾。”兌現這樣的承諾,中國共產黨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錨定這樣的目標,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時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堅克難最前沿、站在最廣大人民之中。
…………
今天,鄉親們的朴素願望已經變成現實,我們在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上取得了偉大歷史性成就,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凝聚了舉國同心的堅強意志,激揚起鄉村振興的磅礡力量,振奮著追夢圓夢的斗志干勁﹔砥礪再出發,一個百年大黨風華正茂,正帶領億萬人民攻堅克難、乘勢而上,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宏願而奮斗。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2021年,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從上海石庫門到嘉興南湖,一艘小小紅船承載著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過急流險灘,穿過驚濤駭浪,成為領航中國行穩致遠的巍巍巨輪。徹底擺脫貧困,實現全面小康,這艘巨輪正承載著億萬人民的夢想,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發。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從擺脫貧困到鄉村振興,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一定能以氣吞山河的壯闊行進,鑄就新的歷史輝煌,在人類的偉大時間歷史中創造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時間!
《 人民日報 》( 2021年03月03日 0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