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地鐵進食很難做到“一禁解百愁”

毛建國

2019年10月28日08:28  來源:齊魯晚報
 
原標題:地鐵進食很難做到“一禁解百愁”

  交通運輸部出台“地鐵禁食令”,也有倒逼文明之意。把禁令的施行與文明的培養更好地結合起來,堅持“管”和“引”兩條腿配合走路,而不是各行其道,尤其是走單行道,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從交通運輸部傳出的消息,《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日前發布。在乘客行為規范方面,《辦法》明確了影響運營安全的10類禁止性行為,以及影響秩序的7類約束性行為,包括不得在地鐵內進食(嬰兒、病人除外),使用電子設備時不得外放聲音,不得騎行平衡車、電動車、自行車,使用滑板、溜冰鞋等。

  “地鐵禁食令”早就不是什麼新鮮話題了,很多城市都出台了類似規定。今年5月,北京市就實施了“地鐵禁食”規定,而且明確不文明乘車行為將納入個人信用不良記錄。隨著《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的正式發布,以后“地鐵禁食”不再是自選動作,而是普遍現象了。

  關於“地鐵禁食”,一直都是仁者見仁。贊成者認為,禁是文明之舉。這些年來,因為在地鐵上進食而發生的爭執並不少。不妨設想一下,在擁擠車廂裡,傳來了韭菜、大蔥以及其他刺激性氣味,這算不算“氣味騷擾”?還要隨時注意避讓身邊乘客的食物飲料,掉在地上也有可能滋生其它問題,這當然是“出行的煩惱”。當時北京地鐵稱,“地鐵禁食令是指為了保持地鐵內的環境而制定的不允許在地鐵內食用食品的舉措”,這也是支持者的普遍共識。

  反對者也有自己的理由。其中有一個,就是眾多進食者,並非有在地鐵進食的特殊癖好,也不是有意制造異味,而是“我太難了”,有著“上班來不及”等多種原因。

  圍繞地鐵該不該禁食,爭議很多,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拿文明來說事。也正是因為文明話題具有開放性,所以存在不同聲音也很正常,放眼全世界,不同國家和地鐵對待地鐵進食的態度不同、採取的措施不同,這也很正常。不過,現在“地鐵禁食”規定已經出台了,此前可以討論該不該,而現在更要關注行不行,如何才能落實到位。

  從一些率先吃螃蟹的城市來看,雖然實施了禁令,但地鐵進食現象依然頑強存在。今年7月,就有媒體報道,北京地鐵車廂禁食規定實施已經兩月,但調查發現仍然有乘客在地鐵車廂內旁若無人吃包子水果等食物,把他人意見和乘務員勸阻當成了“耳旁風”。其他城市的情況也差不多。面對這種情況,首先需要反思的就是制度執行的密度和力度、方式和方法的問題。比如說如何解決誰來管、怎麼管的問題,怎樣把規則定細、工作做實,讓規定真正硬起來。

  除此之外,還要重視文明力量的生成。經常有人提到日本地鐵沒有禁食規定,但乘客大多選擇自覺禁食的案例。其實,這是文明力量的証明,並非無需出台地鐵禁食令的理由。如果乘客素質夠高,當然不需要出台禁令﹔而當乘客素質不足以支撐公共環境時,出台禁令也就成了不得已而之。只是“地鐵進食”終歸是個文明話題,只是強調“管”,而忽視了“引”,既不做好宣傳與提醒,也不加強引導與培塑,禁令很難落實到位,在落實過程中需要付出巨大成本。

  地鐵進食很難做到“一禁解百愁”。交通運輸部出台“禁食令”,也有倒逼文明之意。把禁令的施行與文明的培養更好地結合起來,堅持“管”和“引”兩條腿配合走路,而不是各行其道,尤其是走單行道,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責編:段星宇、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