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十一假期變成相親黃金周,單身的你用錢砸出來多少緣分?”的消息引起熱議。一邊是平日裡沒時間交友求偶的單身人士利用節假日相親﹔一邊是線上線下婚戀交友平台為名目繁多的服務收取幾百到數萬元的費用,賺得盆滿缽滿。相親成功率較低,服務機構卻收費較高,這種不平衡不對等的現象,反映出相關平台對婚戀服務過度開發,也將亟待整治的行業亂象展露無遺。
當前年輕人對傳統的“相親會”不感冒,生活中也羞於表白,加上工作繁忙、壓力巨大,交友范圍受到限制,在一些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的行業,這種現象尤為明顯。婚戀交友服務無疑適應了當前年輕人的交友需求,各類交友平台成為與時俱進的產物。
對於單身人士而言,最需要平台提供的是豐富的交友資源。為了提高成功概率,防止無用的相親,平台對單身資源進行分類,並對注冊人士進行必要的資質審核無可非議。但當前婚戀市場魚龍混雜,一些平台盯上這塊肥肉過度開發,使原本便利化的服務演變成一套摻雜著金錢銅臭的森嚴等級體系。甚至為迎合時下所謂“嫁入豪門”“迎娶白富美,少奮斗十年”等思想,將單身男女以收入、職業、住房、戶籍、家庭條件為標准分為三六九等,向單身人士索取不同價位的入場券(會員資格),將婚介業務變成赤裸裸的資源交易。向公眾傳遞“交的錢越多認識的人越優質”“交的錢越多成功的概率越大”的錯誤觀念,違背了婚介服務的本質,也影響了公序良俗。
愛情是一種主觀的感覺,不能以物質來衡量。婚戀平台可以參考物質標准對人群進行分類,卻無權劃分人群並設置等級進行兜售。事實上,所謂的“推薦高端人士,提高相親質量”完全是一個偽命題。愛情不是一道數學題,並非集齊所有條件就能相愛,即使通過高級會員資格獲得與所謂的“白富美”“高富帥”相親的機會,若非情投意合也難以成功,所謂提高成功率也就毫無依據可言。說白了,這種婚戀服務除了給平台帶來更多的收入外,並無他用。
必須承認,如今,無論從婚戀行業的市場營收以及婚戀平台的注冊人數上看,婚戀交友平台已成為年輕人求偶交友的重要途徑。但重要途徑並不等同於決定性途徑。平台只是提供機會,是否成功還有諸多外在因素。對於當下的年輕人而言,首要應端正擇偶觀,防止自己的婚戀觀被社會浮躁的心態所干擾,不要給愛情和婚姻設置太多的條條框框。其次需知人都是社會性動物,應脫下“高冷”的外衣,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和虛擬的網絡世界,主動融入現實的大社會,隻有現實的交往,才能碰撞出感情的火花。
緣分是無法用錢砸出來的,年輕人應轉變觀念,畢竟花再多的錢,認識再多高端人士,也買不來感情,買不來另一半。當然,有關部門也應有所作為,對婚戀市場進行整治,引導婚戀交友平台停止傳播錯誤婚戀觀的市場行為。隻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讓婚戀回歸於最簡單最純真的情投意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