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立高效科學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

蒲實

2019年08月23日14:16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了多次嚴重的洪澇、干旱、地震、滑坡、泥石流、台風等自然災害。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自然災害防治,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不同階段,制定了行之有效的防災減災救災方針政策,並實現了“兩個轉變”,即自然災害防治工作由建國之初的救災為主轉變為防災減災救災相結合,政府職能從優先於經濟目標轉變為優先於社會目標。目前,我國防災減災救災成效舉世公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自然災害防治,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對加強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從四川蘆山地震時發出的“災情就是命令”指示,到雲南魯甸地震要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從政治局集體學習強調“牢固樹立切實落實安全發展理念”,到河北唐山考察時強調“同自然災害抗爭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習近平總書記作的每一次重要指示,都是我們黨對災害防治工作的重大升華。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再次專題研究了提高我國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問題,並作出“加強自然災害防治關系國計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學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等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將自然災害防治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為新時代加強全社會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指明了方向,明確了重點,提供了遵循。我們必須認真領會、系統學習、融會貫通,並將其貫穿到具體工作實踐中,加快建立高效科學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

加快構建應急管理聯動協同體制。在應急管理中,首先要樹立系統思維,注重從多維度加強渠道建設,打通信息結點,整合應急資源,推動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網絡化聯動框架。政府間應急管理責任體系建設要始終堅持屬地為主、分級負責、中央支撐的原則,強化地方權責體系同時落實中央政府應急管理責任。其中,地方政府處於應急聯動主體框架的核心位置,要承擔風險管理、應急准備、災后恢復等重要責任。應抓住地方政府應急管理機構改革機遇,提升其組織權威,以制度化手段確保地方應急管理機構擁有穩定、有效的協調能力,補強應急管理人員、技術及資源短板。中央政府則承擔區域性及由於地方能力短缺而難以承擔的應急管理事務。要進一步厘清災害危機條件下的行政規則,通過風險預測、數據管理、信息分析、專家咨詢、動態模擬、預警演示等手段,及時吸納不同的應急關聯部門進入制度文本,進一步落實做細應急管理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政府協作分工體系。

加快健全綜合防災減災救災法律法規。日本、美國等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均制定了災害管理綜合性法律。其中,日本《災害對策基本法》已成為體系完整、行之有效的防災減災綜合基本國法,為日本加強自然災害應急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法律遵循。借鑒國外綜合立法經驗,我國應加快完善兼具基礎性和綜合性的災害應對法律法規,加快整合各類防災減災救災專門性法律法規資源,進一步提高依法防災減災救災的協同共治效能。要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立法的主動性,加快出台防災減災救災的“地方化”綜合型立法,構建完備的多層次綜合型防災減災救災法律法規體系。根據綜合立法對單一立法進行修改,及時把近年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中的經驗上升為法律法規。

加快完善城市安全、自然災害及次生災害風險評估體系。針對日益嚴峻的城市風險,紐約、東京等國際化大都市以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估為基礎,將風險管理貫穿於城市規劃、建設、運行、管理各環節,從而解決了城市公共安全領域的基礎性、源頭性、根本性問題,有效實現了關口前移和標本兼治。借鑒國際經驗和做法,我國應適時將風險評估上升為法規,頒布風險評估配套文件,規范評估事項、主體、指標等具體內容,形成完整的制度框架。以城市為單位全面梳理、科學分析公共安全的薄弱環節和高風險領域,綜合考慮風險承受能力和應對能力,有效確定風險應對策略。城市規劃、建設、運行、管理各環節,要充分考慮防范自然災害設施的同步規劃、建設和管理。建立決策職能與評估職能分離制度,確保評估的獨立性、客觀性。加大評估的開放性,引導公眾和專業機構提供評估服務,提高專業評估公信力。

加快打造綜合防災減災的科技創新體系。在減災、備災、應急響應和恢復重建的全流程中,要充分融合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共同推進災害監測預警、災情快速獲取和傳輸、災害損失評估、空間技術減災應用、先進救災技術裝備研發和災后需求精准評估等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防災減災科技支撐能力。大力支持減災科技創新發展,加強災害風險科學的多學科交叉性研究,支持減災技術開發,鼓勵科技界參與防災減災,加快科技減災示范工程建設,加大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減災科技研發的投入,以及對科技減災制度創新和國際合作的支持,推動減災科技在自然、社會、經濟、醫學等各領域形成更多創新成果。與技術企業建立戰略合作,大力開展應急管理和重點領域、重要環節的科技攻關、裝備研制和應用示范,加快推動應急產業發展,變風險為效益,進而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責編:段星宇、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