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結婚率新低”“單身人口超2億”接連登上熱搜,讓年輕人的婚姻大事再一次成為全民討論的話題。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的數據顯示,從全國范圍來看,2018年結婚率僅為7.2‰,為10年來新低。有記者跟不同背景、不同情況的未婚青年聊了聊,發現當下的年輕人都帶有強烈的“獨立性”,更在意自我的感受。
錢鐘書曾在《圍城》中寫道,婚姻像被圍困的城堡,“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如果說過去人們不願走進婚姻的殿堂是因為害怕婚后“柴米油鹽”的瑣碎生活沖淡了愛情,那麼如今的年輕人則更擔心婚姻與實現自身價值之間的矛盾。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單身或者不婚,這其中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原因。客觀方面,當今社會工作壓力大、就業競爭激烈等外部因素成為年輕人婚姻路上的“絆腳石”,若選擇結婚則意味著要放棄一些東西,婚姻的機會成本變得更高。主觀方面,不少年輕人經過理性思考,更喜歡單身或不婚的狀態。他們認為這種狀態既自由不受束縛,又能充分利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身自己喜歡的事業,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
對此,有人說,年輕人有選擇不婚的權利是一種社會進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長環境,有與上一代不同的思維方式,婚姻觀念也一樣。婚姻不只是義務也是一種權利,你有結婚的自由也有不結婚的自由。這體現了更多元化的社會觀念,逐漸取代了過去早婚早育、多子多福、傳宗接代的傳統婚育觀念。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它消極的一面。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婚姻不只是個人的事,還與整個社會發展密不可分。最直觀的一點便是,如果很多人做出不婚的選擇,容易導致較低的人口出生率,而人口萎縮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巨大。此外,我們也要意識到,有的年輕人選擇不婚既有理性思考的因素,背后也有客觀環境的無奈。比如,有調查數據顯示,60.4%的單身人士還是期待美好愛情,40.04%的人打算在31~35歲之間結婚,這說明還是有很多人並非主動選擇單身。
所以,對待年輕人的婚姻觀念,一方面,我們要尊重多元化、個性化的個人選擇,給年輕人更大的選擇空間,包容看待年輕人的婚戀觀。另一方面,社會也要反思,我們是否創造了足夠多的機會讓年輕人談婚論嫁?是否提供了足夠好的條件讓年輕人敢於主動步入婚姻殿堂?這些都需要整個社會在教育、就業、住房、休假、社保等方面為年輕人提供更多關懷與支持,讓他們在婚姻中感受到情真意切、相濡以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