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現場評論·我在長征路上⑾

人民日報現場評論:讓長征精神永葆青春

石  羚
2019年07月17日04: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廣西全州才灣村蔣石林的祖父曾掩埋腳山鋪阻擊戰死難烈士遺體,他叮囑后人,要世代保護好紅軍墓。如今,蔣石林把祖父的囑托傳給兒孫。他的孫子蔣明峰,從小就跟著掃墓除草,每次回家時到烈士墓看看,已成為他的習慣。對14歲的蔣明峰而言,長征並不遙遠,在這片生於斯長於斯的紅色土地上,他感觸到紅軍精神實實在在的力量。

  在湘江戰役的鳳凰嘴渡口東行約1公裡,記者來到廣西全州鳳凰鎮和平紅軍小學。進入校園,一道印刻著革命故事的“紅色圍牆”吸引了記者的目光﹔走進教學樓,從教室裡傳出的琅琅書聲正是五年級學生的一堂紅色文化課——《七律·長征》。據校長羅榮雲介紹,紅軍小學開設了紅色教育校本課程,開展了紅色歌曲演唱比賽、紅色故事會等多種活動。目之所及,耳之所接,無處不是長征精神的熏陶,達到紅色文化上牆、入目同時入心的效果。

  一個家庭,一所學校,是立德樹人的最初場所,也是傳承紅色基因的基本單位。傳承紅色基因,要找到青少年與長征的共鳴點。既要穿紅軍軍裝、喊紅色口號,感受與觸摸歷史,也要解讀文物遺跡背后的鮮活故事、將心比心剖析英雄成長歷程,在素質拓展中體會長征的艱辛歷程、在實地探訪中了解歷史。研究者將“概念歷史”轉化為“形象歷史”,宣傳者讓長征有畫面、讓精神有故事,教育者在講述方式上出新出彩,社會各方攜手作為,為青少年營造濃濃的“紅色氛圍”,那些不能忘卻的記憶就永遠不會被忘卻。

  傳承紅色基因,要挖掘長征精神在時下的新體現。長征精神錨定中華民族的精神坐標,形塑華夏兒女的心靈圖景。雖然二萬五千裡的跋涉成為往昔,但無論是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還是鐵人精神、紅旗渠精神,抑或是奧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都是在長征精神的“延長線”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對於孩子們而言,要學習歷史,也要學習生活,向時代楷模學習,向優秀青年人學習,向父母老師和同伴學習,他們身上嫉惡如仇的正義感、不懼艱險的拼搏勁、遵守規矩的紀律性,同樣會在孩子的思想世界中種下長征的紅色種子。

  傳承紅色基因,要把實踐當作蕩滌精神的練兵場。在長征路途中,有一支由“紅小鬼”組成的紅十五師。就是這支平均年齡18歲左右的隊伍,在湘江戰役中表現不俗,不少人成長為日后的開國元勛。加入紅軍時,有的只是為了吃飽飯,有的對理論了解不夠,但在硝煙中摸爬滾打的他們,逐漸練就了堅定的意志,形成了崇高的理想,不愧“紅軍”的稱謂。信仰不是生就的,能力不是現成的。對於時下的青少年而言,口口相傳、耳濡目染的紅色知識,通過踏實踐履、事上磨練才能內化於心、淬火成鋼。

  有人說:青少年怎麼樣,祖國的未來便怎麼樣。從遵義的婁山關紅軍小學,到井岡山映山紅紅軍小學,再到長沙的陳樹湘紅軍小學,全國各地的300余所紅軍小學,照亮了孩子們成長成才的道路。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寄語陝西照金北梁紅軍小學的學生,用實際行動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以紅軍小學、紅色家庭為示范,千千萬萬青少年自覺傳習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長征精神就會永葆青春。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17日 05 版)

(責編:李楓、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