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整版觀察:信息化改變社會生產方式

2019年06月14日05:2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當今時代,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物聯網、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成為推動社會生產方式變革、創造人類生活新空間的重要力量。習近平同志指出:“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我們必須敏銳抓住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機遇”。如何把握信息化對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們交往方式和社會規范的影響,更好抓住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機遇?本報從今天起推出系列觀察版,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討論。


認識和把握新一輪信息革命浪潮(人民觀察)

趙昌文

■當今世界處於以信息化全面引領創新、以信息化為基礎重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新階段,正迎來新一輪信息革命浪潮。

■新一輪信息革命帶來產業技術路線革命性變化和商業模式突破性創新,使社會生產呈現出生產方式智能化、產業形態數字化、產業組織平台化的新特征。

■后發國家抓住信息化發展歷史機遇,主動順應和引領新一輪信息革命浪潮,就可以成功實現追趕甚至超越。

2013年,麥肯錫咨詢公司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列舉了可能改變未來生活、商業和全球經濟的12項顛覆性技術,其中大部分屬於新一代信息技術。幾年前,我們對新工業革命作出了“一主多翼”的判斷,也是基於相同的認識。所謂“一主”,是指新工業革命的主要驅動力量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和全面應用﹔所謂“多翼”,是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科技等諸多領域的技術進步相協同,呈現出融合創新、全面發展的態勢。當前,隻有抓住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這一突出特征,才能准確觀察和理解我們所處的快速變化的時代,從而抓住信息化發展歷史機遇,打造發展和競爭新優勢。

當今世界迎來新一輪信息革命浪潮

從技術和產業的視角,可以對當今人類所處時代作出諸多不同表述。但是,無論是新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第二次機器革命、下一代生產革命還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其核心內容都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發展及其對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而深刻的影響。據此可以得出一個基本判斷:當今世界處於以信息化全面引領創新、以信息化為基礎重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新階段,迎來了新一輪信息革命浪潮。

新一輪信息革命本質上是由信息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方式變化引起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巨大變革,它的影響是全方位、長周期的。生產力的發展史就是人類不斷通過技術進步解放自己的歷史,每一次產業技術革命都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比如,18世紀60年代開啟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用蒸汽機取代人力,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半導體、集成電路、計算機、衛星通信等電子信息技術的發明和應用,使人類利用信息的手段發生質的飛躍,帶來了生產力大發展。近年來,新一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引領社會生產新變革,創造人類生活新空間,拓展國家治理新領域,極大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如果說工業革命拓展了人類體力,通過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創造出驚人的物質財富,那麼,新一輪信息革命正在空前地增強人類腦力,帶來生產力又一次質的飛躍。

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敏銳抓住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機遇,大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主動順應和引領新一輪信息革命浪潮﹔堅持改革開放,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造並不斷完善有利於新一輪信息革命深入發展的制度環境。

新一輪信息革命對生產方式產生深刻影響

新一輪信息革命對生產方式的深刻影響,表現為信息化帶來的產業技術路線革命性變化和商業模式突破性創新,進而形成信息技術驅動下的產業范式變遷、企業組織形態重構以及就業和消費方式變化。當前,新一輪信息革命的圖景尚未完全展開,對人類生產方式的影響尚不能精准預知。但是,至少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將是巨大而深刻的。

生產方式智能化。互聯網作為創新最活躍、賦能最顯著的產業,正加速向各產業尤其是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滲透,推動制造業發生深刻變革。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智能化生產正在成為“新制造”的共同特點。生產領域的技術變革和商業模式創新還推動人類生活方式和社會領域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數字化學習、智能家居等正在孕育興起。

產業形態數字化。隨著信息化深入發展,我們正在經歷從管理數字化、業務數字化向產業數字化轉變的階段。數字化不僅促進形成新的產業形態,而且推動傳統產業向更高級產業形態轉型升級。可以預見,未來大部分產業將成為數字化產業或與數字化技術深度融合,數據將成為企業的戰略性資產和價值創造的重要來源。

產業組織平台化。在新一輪信息革命浪潮下,平台企業正在成為一種新組織形態。2019年,全球市值前10大公司中有7家是平台企業。不同於傳統的企業形態,平台企業是一種兼具傳統企業組織和市場功能的新形態﹔不同於傳統企業專注於內部管理,平台企業更強調外部的連接性及其網絡效應。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開放平台為共享經濟拓展了沒有邊界的市場空間,大大提高了全社會的資源利用效率。比如,共享汽車逐漸成為一種成熟的商業模式,共享出行的提供者通過不斷創新的商業模式促進汽車利用效率不斷提高。

這些變革也會對勞動就業產生影響。人類歷史上的產業技術革命既是對勞動者的解放,也形成了對勞動者的替代。隨著生產過程自動化的推進和機器人大規模使用,新一輪信息革命在不斷創造新就業崗位的同時,也在形成對勞動者的替代,其中既有對人類體力勞動的替代,也有對人類腦力勞動的替代。機器對勞動者的替代,能夠把人類從繁重危險和簡單機械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提高生產效率,使技術成為人類逐步實現自由的手段。在這一過程中,適應能力較差的勞動者難免會面臨較高失業風險。但隻要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就業問題是能夠得到妥善解決的。

抓住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機遇

生產方式智能化、產業形態數字化、產業組織平台化,都會在微觀和宏觀層面極大地提升生產效率和全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對於后發國家來說,如果能抓住信息化發展歷史機遇,主動順應和引領新一輪信息革命浪潮,就可以成功實現追趕甚至超越。為此,應著力補齊核心技術短板,全面增強信息化發展能力﹔著力發揮信息化的驅動引領作用,全面提升信息化應用水平﹔著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普遍期待和經濟社會發展關鍵需要,推動信息技術更好服務經濟轉型升級和民生改善﹔著力深化改革,全面優化信息化發展環境。同時也要認識到,范式變遷從來都是一種創造性破壞,在擁抱其“創造性”帶來的巨大收益的同時積極應對其“破壞性”挑戰,也是抓住歷史機遇、主動順應和引領新一輪信息革命浪潮的題中應有之義。

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隨著新一輪信息革命的到來,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正從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力、土地、資本等轉變為人力資本、知識資本、大數據、新型基礎設施等,這將使本地化、分散化的制造方式得到推廣,傳統上主要分布在發展中國家的生產制造中心將面臨挑戰。與此同時,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勞動力數量和成本在一國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對擁有大規模人口資源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充分發揮勞動力比較優勢、實現“人口紅利”的機會窗口越來越小。這就要求我們貫徹落實黨中央部署要求,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制造強國、人才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完善對平台企業的規制。在這一輪全球平台經濟范式變遷中,已經出現資本和收益高度集中於少數平台企業的弊端。平台企業具有自然壟斷屬性,規模報酬遞增效應明顯,但也具有阻滯企業縱向流動和抑制企業創新的潛在弊端。如何有效規制平台企業,防止產生惡化收入分配結構效應、造成“大樹底下寸草不生”局面,是政府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應把包容審慎與嚴格執法有機統一起來,把企業自律、行業協同和政府監管有機統一起來,完善對平台企業的規制,促進公平競爭。

提高勞動者的適應性就業能力。生產過程自動化和機器人大規模使用將帶來就業結構調整,數量眾多的勞動者將轉入新就業崗位。2018年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8未來就業》報告提出,自動化技術和智能科技的發展將取代全球7500萬份工作,但隨著公司重新規劃機器與人類的分工,另有1.33億份新工作將應運而生,也就是說到2022年淨增的新工作崗位多達5800萬份。在這些新崗位中,一部分是人機協作崗位,要求從業者具有較高信息素養﹔一部分是機器難以替代的工作崗位,要求從業者具有較高專業素養和較強創造性。應對就業挑戰,需要建立面向新一輪信息革命的教育體系,重視通用能力培養,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在新技術變革環境下的適應性就業能力﹔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適應信息時代新形態就業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加強對勞動者的保護,切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從我國勞動力數量較多的現實出發,促進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和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

維護網絡信息安全。新一輪信息革命在給人們帶來諸多美好與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網絡風險。可以說,沒有網絡信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企業安全和個人安全。現階段,人人互聯的智能終端連接數量還只是十億級、幾十億級,未來5G大規模商用的到來,將使萬物互聯成為現實,連接入網的終端設備數量可能達到千億級別,由此帶來的網絡安全挑戰、個人和企業數據泄露威脅將更加嚴峻。此外,人工智能的“算法黑箱”可能涉及的倫理和法律問題也需要引起高度關注。對此,應守護好網絡信息安全底線,加強通信網絡、重要信息系統和數據資源保護,增強信息基礎設施可靠性,加快構建網絡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加強網絡空間法治建設,對危害網絡信息安全的行為依法予以懲處,確保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創新制度設計和政策措施,有效管理新技術可能帶來的社會風險和倫理沖突,處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就業、道德倫理和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課題。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


信息化對就業的影響與應對(大家手筆)

莫 榮

隨著信息化深入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領域廣泛應用,在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同時也對就業產生較大影響。一些傳統就業崗位不斷被替代,一些新的就業崗位不斷被創造出來,從而產生了三大就業效應。

就業替代效應。信息化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單位產品對勞動力的需求,進而形成對勞動者的替代。調研發現,隨著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很多地方制造業總產值不斷提高,但就業人數趨於下降。信息化不僅會打破既有商業模式,還會打破依賴於這些商業模式的就業模式。比如,大量小賣部、書店甚至一些大型商場被平台經濟所取代,減少了傳統就業崗位數量。

就業創造效應。信息化帶動通信設備制造業、計算機軟硬件、辦公設備自動化等行業就業崗位大幅增加。比如,1987年成立的華為公司,目前全球員工總數已達18.8萬人。還有一大批依托信息技術的互聯網平台發展起來,不斷創造新的就業形態和就業崗位。比如,眾多勞動者通過微信、阿裡巴巴、滴滴出行等互聯網平台實現了多種形態的靈活就業。

就業變革效應。信息化帶來就業方式變革。過去10年,全球勞動力市場的一項重大變革就是互聯網平台就業人員大幅增加。互聯網平台將“工作”細分為具體的“任務”,通過“眾包”方式提供給眾多勞動者。基於信息技術和“眾包”方式的互聯網平台大大降低了生產服務和市場交易成本,服務半徑擴展到地區、全國乃至全球。大量勞動者甚至是跨越不同時區勞動者的參與,使企業可以迅速完成工作任務,從而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互聯網平台就業崗位具有勞動關系鬆散、進出自由、工作時間靈活、自主性強等新特征。

綜合來看,信息化發展既會帶來創造新就業形態、增加新就業崗位的機遇,也會帶來就業矛盾增多的挑戰。

從機遇看,信息化創造的互聯網就業形態用工量巨大,已經成為穩就業的重要載體。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2019年2月發布的《中國網約車新就業形態發展報告》表明,目前滴滴平台的司機總量已超過1100萬人,其中6.7%是國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2%是退役軍人,21%是家裡唯一的就業人員。在有的去產能任務重的省份,有超過百萬的下崗失業職工通過網約車實現了就業。2018年,互聯網平台雇用了598萬正規就業者,帶動提供共享服務的勞動者人數達到7500萬人,為眾多勞動者提供了沒有時間、地點限制並適合他們的工作崗位。

從挑戰看,在互聯網平台成為連接工作崗位和勞動者重要渠道的情況下,許多勞動者並沒有受雇於某一固定組織,也沒有單位依托,收入不夠穩定。這還導致勞動關系認定困難,勞動爭議處理難度加大。再加上在平台經濟中,社會保障制度所依托的穩定就業關系發生了變化,企業和勞動者如何分擔社會保險繳費義務也成為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從趨勢看,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引領信息化深入發展,有可能造成產業生態重構,放大信息化的就業替代、就業創造、就業變革效應,進而使結構性就業矛盾更加突出。

信息化對就業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在勞動就業領域抓住並用好信息化機遇、有效應對挑戰,需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支持勞動者通過新就業形態實現多元化就業。可將以信息化帶動就業作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的重要內容,加強產業政策與就業政策聯動,加強就業、勞動關系、社會保障等領域政策協同,進一步發揮新就業形態對穩就業的支撐作用。研究制定符合當前新就業形態特征的非標准勞動關系體系,建立多元化勞動標准制度,支持勞動者通過新就業形態實現多元化就業。

健全適應新就業形態特點的社會保障政策和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借助平台APP為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人員提供社會保障服務,向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人員宣傳就業、社會保障相關政策,引導平台就業者積極參保。充分發揮平台數據和技術優勢,創新勞動者保險保障的機制和模式,完善新就業形態人員保障措施,鼓勵平台企業和勞動者合理分擔社會保險繳費義務,有效支持和促進新就業形態發展。

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培訓制度。在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使用技能成為就業的“必修課”。為此,需要構建以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為主體、繼續教育為補充的信息化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更多符合信息化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有針對性地開展信息化技能培訓,為勞動者轉崗就業和通過新就業形態實現就業提供幫助,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

(作者為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既要積極推進 又要防范風險

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發展(適勢求是)

張 文

人工智能是模擬和擴展人類智能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的統稱,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習近平同志指出,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們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略抓手,是推動我國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戰略資源。當前,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成為事關我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我們要深刻認識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大意義,深入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特點,促進其健康發展。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體系包括雲計算、大數據兩大基礎技術平台和機器學習、模式識別、人機交互三大通用技術體系,涉及智能傳感器、智能芯片、智能識別、智能機器人、智能制造、智能安防、智能駕駛等多個產業化方向。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人工智能溢出帶動性強,具有“頭雁”效應。人工智能加速發展將帶來生產過程自動化和機器人大規模使用,把人類從繁重的體力勞動、重復性的腦力勞動和繁雜的作業工作中解放出來,促進生產方式變革和生產效率大幅提升。比如,人工智能與大規模機械化生產深度融合,促進智慧農業和智能制造業發展,實現產業智能化﹔人工智能深度嫁接於現代金融、高端教育、遠程醫療、信息服務等領域,促進智慧服務業發展﹔等等。

隨著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創新業態擴張和智能產品普及,人機深度互動將成為社會生產生活的常態,各類顛覆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的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涌現出來,推動大眾生產生活方式全面走向智能化,極大提升社會生產生活品質,使人們享受到更多的便利。在大數據和人臉識別等創新技術的支持下,刷臉乘車、刷臉支付和快捷身份認証正在走進社會生活,無人駕駛、智慧醫療、智能家居等領域都在孕育推出顛覆性、創新性產品。

人工智能的發展為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提供了新途徑,能夠極大提升海量數據處理的有效性、針對性,從而促進決策科學化、服務高效化、監管精准化。運用人工智能可以有效破解信息孤島難題,充分把握公眾訴求,精准模擬政策運行,系統防范重大風險,促進決策科學化﹔可以統籌政務信息資源,優化行政運行流程,提供“一站式”政務服務,精准滿足經濟社會主體多元化訴求,促進服務高效化﹔可以推進監管系統智慧化建設,整合公共信息資源,即時篩選分析海量數據,自動精准識別風險點,分類分級確立風險系數,促進監管效率提升和監管精准化。

人工智能在極大提升人類生產生活品質和水平的同時,也會引發新問題、帶來潛在風險。人工智能應用於社會生產,引發產業結構深度調整和勞動力供求結構深刻變化,傳統產業的就業崗位可能大幅減少,未能及時轉型的勞動者會面臨較高失業風險。產業結構調整和勞動力供求結構變化必然導致收入分配格局發生變化,普通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在收入分配中所佔比重可能下降,智能化產業、創新型人才在收入分配中將處於更加有利地位,從而對收入再分配的公平性提出新要求。

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發展,既要准確把握人工智能發展的新趨勢,做到超前謀劃、科學布局,充分發揮其對社會生產生活方式變革的引領和驅動作用﹔又要保持高度警醒,預見到人工智能應用中存在的潛在風險,做好風險防范工作。一方面,積極推進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促進人工智能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積極打造人工智能產業集群﹔推進人工智能與高效生態農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加快實體經濟智能化升級﹔促進人工智能融入社會治理,開發適用於政府服務和決策的人工智能系統,加強政務信息資源整合和公共需求精准預測,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運用人工智能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水平。另一方面,在就業、教育、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超前布局,著力提升勞動力供給質量、優化勞動力供給結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應對人工智能給就業和收入分配帶來的沖擊﹔加強人工智能發展的潛在風險研判和防范,加快制度建設,防止技術濫用,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

(作者為山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山東社會科學院財政金融研究所所長)

《 人民日報 》( 2019年06月14日 13 版)

(責編: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