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低齡幫高齡為民間互助打開一扇窗

堂吉偉德

2019年05月14日07:59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低齡幫高齡為民間互助打開一扇窗

北京市豐台區盧溝橋街道37個社區搭建“低齡老人志願者幫扶高齡老人”平台,通過上門服務、微信服務、電話幫助等多種方式,提升了高齡老人生活質量,創新了新居家養老模式。(5月13日《北京青年報》)

無論是即將成為老人者,還是已為老人的群體,都必須考慮和面對的一個問題是,在空巢化日益嚴重的當下,我們究竟如何化解孤獨,以及被空間封閉的心靈和安全隱患。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城鄉空巢家庭超過50%,部分大中城市達到70%﹔農村留守老人約4000萬,佔農村老年人口的37%﹔城鄉家庭養老條件明顯缺失。龐大的空巢老人缺乏照料,他們中很多人承受不了孤獨所帶來的煎熬而以極端等方式來結束,還有一部分人因為身體有病,自理能力出現了問題又無人照料,境況堪憂。

紓解“空巢之痛”,成了當前必須解決的問題。主觀原因,在傳統的觀念之中,養老往往側重於“物化層面”,即老年人的生計問題,卻忽略了他們的精神需求。重物質輕精神的養老標准下,老年人的精神贍養被集體淡化了。客觀原因是,隨著外出務工引發人員流動加速,傳統的“父母在,不遠行”的陪伴式養老已被顛覆,子女與父母分離已成常態。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社會化養老還無法實現兜底並大面積普及,居家養老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主流,家庭自洽無以解決“空巢問題”,以民間互助的社會自為就需要發揮替代作用,並成為提升高齡老人生活質量現實路徑。

國家衛健委發布《2017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由2016年的76.5歲提高到76.7歲。而同年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090萬人,佔總人口的17.3%。從數據上看,我國已進入了深度的老齡化社會,在社會公共資源難以企及和全面覆蓋的狀況下,以組織志願者的方式,動員低齡老人照顧高齡老人,實現群體內的彼此關懷與照顧,開啟了一條有效的路徑。

低齡幫高齡具有多重好處,一是解決了社會公共資源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專業化的志願隊伍,包括社區公益力量配比達不到要求,而力量的建設還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讓低齡老人群體作為志願隊伍,參與到高齡老人的活動中來,無疑可以起到極大的緩解作用﹔二是讓低齡老人更好地實現“老有所樂”。他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既可以很好地打發自己的業余時間,又可以在積極做公益的同時,通過發揮余熱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避免讓自己成為“被照顧者”。三是能極大提高關心和幫助的效率,獲得更為積極的回饋。

解決養老問題需要政府主導、市場參與和志願服務“多位一體”,激發低齡幫高齡的民間自為,既尋求了破解問題之法,又開啟了社會溫情之門,值得大力普及和深入實施。

(責編:段星宇、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