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金台視線:誠信是每個人的本分

金正波
2019年05月13日04:3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修洗衣機換個小零件,竟然要價400元﹔哄騙消費者,故意夸大保健品功效﹔為了吸引眼球,網店雇人刷好評……今天刊發的這幾封來信,講的都是群眾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小事”。其實,這些“小事”背后反映了一個大問題:誠信缺失。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也是每個人安身立命的基本規范和行為准則。事實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不斷扎牢制度的籠子,“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良好態勢正在形成。但毋庸諱言,誠信缺失現象仍時有發生。

  失信人人喊打,可為何失信現象依然屢禁不止?無非是有些人利令智昏,隻圖眼前的名和利,把坑蒙拐騙作為發財之道,把弄虛作假當成晉升之法,把鋌而走險當成捷徑之梯。但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不講誠信,都是一種短視行為。就拿企業失信來說,從短期看,偷工減料、弄虛作假甚至生產假冒偽劣產品或許可以賺取高額利潤,但侵犯了消費者利益,無形中耗損了自身信譽,長期來看會喪失消費者信任,嚴重者更會被繩之以法。三鹿奶粉案、長生疫苗事件,都殷鑒不遠,不僅毀了企業,更給整個行業帶來了不良影響。

  隨著經濟社會轉型發展,人口流動加速,鄉土中國的熟人社會逐漸邁向現代文明,利益主體趨於多元,社會交往面增大。誠信更像一條紐帶,連著每個人。一旦失信,容易引發“破窗效應”,造成生產消費過程中的不信任感。對此,一位讀者深有感觸:家鄉盛產蘋果和梨,每年有很多商販開著卡車來收購。當地,民風淳朴,各家各戶對採摘下的蘋果和梨,精挑細揀,把好的賣給商販。然而,有一年,一個外來承包戶不守誠信,把一些次果子埋在筐底賣給了商販。很多果農都很生氣,可是到第二年再賣果子時,有些人就學他,也把殘次果子埋在筐底。商販們由於篤信果農們,也不檢查,便一股腦兒收了去。但商販們回去后才知道上當,之后就不敢再來了。

  事實說明,不講誠信,最終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如果一種失信行為未受到處罰反而獲利,就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信用經濟,信用建設是市場經濟的基石。隻有恪守契約精神,才能行穩致遠。

  在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黃泥鄉石丫村,有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梁先學開了一間雜貨鋪。老人開店三年,雖然眼睛不好使,但買物品的大人小孩都講誠信,憑良心付錢后拿走所買的東西,貨物沒少過一樣,錢沒少過一分。

  一間雜貨鋪,一位失明老人,來來往往的顧客,用誠意回報信任,用善意溫暖彼此。如何讓這樣溫暖的故事更多些?除了完善法治保障,把失信行為關進制度的籠子,更需要每個人都從自我做起。無論是經商還是與人交往,都得捫心自問:誠信,我做到了嗎?期待誠信成為每個人心中最質朴的道德定律,成為你我的自覺行動。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13日 07 版)

(責編:李楓、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