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版雲中漫筆:在朋友圈裡點“贊”,很贊嗎?
剛發完朋友圈,點贊提示就不斷。如今,在社交媒體上,點贊被默認成了一種社交禮儀。虛高的好友數、點贊數讓很多人找不到北。然而,最近一則互聯網數據報告戳穿了這個泡影:微信好友2000人當中,每天聊天的卻不到20條信息。為什麼看起來熱鬧非凡的社交媒體,沒有活躍度了?
社交媒體為人們拓展了更廣闊的交流平台,但一個人維持親密人際關系的數量是有限的。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提出,人的大腦新皮質處理能力,決定了人類的社交人數上限為150人。暫不討論數據的精准性,但在網絡時代,僅微信一個平台,大部分人“社交好友”就遠超150人。每個時代的交往方式各有千秋,但人們不會隨著社交媒體的進化而增加情感的總量,也不會隨著社交媒體的便捷而增加能夠交心並持續交往的好友。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們在網上的社交熱度只是重回了理性和真實。
對網民來講,社交圈的不斷擴容使得“好友”標准不斷降低。以微信為例,“加微信”似乎成了工作需要或者禮儀禮貌。據《2018中國社交媒體影響報告》數據顯示,雖然微信是私人社交媒體平台,但76%的用戶需要用它來談工作。包括微信在內的很多社交媒體,現在更傾向於辦公化、商業化,很多微信“好友”甚至隻有一面之緣。不斷更新的各個群消息,打亂了人們日常生活節奏,帶來無形的壓力和負擔,增加了人們的厭棄情緒。不僅如此,社交媒體上的用戶已經在逐漸細分化,他們更喜歡細分領域的論壇、群聊以及內容社交。比如,有人微信上不聊天,卻在朋友圈上有頻繁的互動,在新聞區積極評論,這些都是內容社交。
人們對社交媒體的熱情減淡,當然跟平台本身也有關。近年來,市面上各類社交APP(應用程序)數量激增,平台上的信息良莠不齊,不僅充斥了大量標題黨,虛假信息也有泛濫之勢﹔網民隱私泄露事件屢見不鮮,人們的社交心理也隨之變化,從當初的喜歡晒日常變得更注重個人隱私﹔再者,許多社交平台,動輒更新、優化升級軟件,讓人們在使用過程中不勝其煩。
經歷快速增長后,社交媒體如今卻面臨用戶倦怠的尷尬局面。說到底,社交媒體只是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意見、見解、經驗和觀點的工具,如何使用好、管理好是關鍵。對廣大網民而言,用好社交媒體,真誠與人交流、獲取優質信息才是正道。一方面,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學會去粗存精,生產更多優質的內容﹔另一方面,積極管理自己的行為,規避社交媒體產生的負面影響。比如減少不必要的社交活動﹔使用潛水、集中回復等措施,減少交流對話的時間和精力投入﹔適當屏蔽部分信息平台或好友,減少需處理的信息量等。
對社交媒體平台而言,要引導用戶生產更加優質的內容,切實保障平台用戶的信息安全。管理者既要優化平台的功能和設計,還要加強隱私保護。具體來講,可以提供過濾機制,減少干擾,防止用戶產生疲憊﹔提供內容管理功能,比如顯示文章摘要、根據用戶的興趣對內容進行分類,給予用戶更好的信息處理體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