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民生觀:這份溫情讓人心動

商  旸
2019年04月19日04:5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使受助者獲得幫扶而尊嚴無損,這種理念值得肯定

     

  最近,鄭州的一位拾荒老人被“騙”了。

  老人今年81歲,靠收廢品糊口,辛辛苦苦攢下3000多元錢,可一不留神被人偷走了。這是自己幾年的血汗錢吶,大爺急得哭出了聲。

  開燒烤店的孫老板聽說后,決定幫幫老人。他不但在朋友圈籌集到了善款,還在給錢的方式上動了腦筋:不說是捐的,說老人的錢被追回來了。

  既解了老人的燃眉之急,又沒讓老人承受心裡頭的負擔。孫老板的良苦用心,讓大伙很感動。

  不僅有感動,有人還從中看到了慈善方式的進步。潤物於無聲,行善於無形,使受助者獲得幫扶而尊嚴無損,這種理念值得肯定。

  慈善是啥?給錢給物唄,有人或許脫口而出。錢物的資助,當然有意義。資助的方式,更須講究。

  慈善,是建立在人與人平等基礎上的互助互愛。助人者不必高人一等,受助者也無須低人一頭。慈善不僅是物質和行動上的救助,還要兼顧接受人的尊嚴和感受。

  人都有自尊自立之心,平白無故接人饋贈、受人照拂,心裡難免有道坎兒,非親非故的咱憑啥呢?行善的人如果不留意方式方法,硬生生地塞錢塞物,就容易讓行善的效果打了折扣。

  想要幫人幫到位,慈善意識得升級。善意,來自我們的天性和良知,是惻隱之心的自然流露,不應以求得回報、被人感激為目的。付出即是得到、行為即是目的,以這樣的平和之心助人,就能充分考慮到對方的心理感受,形式上也就自自然然,不著痕跡。

  生活中這樣的做法也不少。有的醫生,明明自己拿錢資助病人,卻非要壓在枕頭底下偷著給。一些困難大學生不願當著同學的面吃愛心午餐,學校就想辦法研究孩子們的飯卡,每頓飯低於一定金額就暗中發放補貼,整個過程不用申請,隻有學校和受助學生自己知道。

  這其中,隻有救急救難的一份心意,沒有什麼要當“恩人”的刻意設計,更能讓人感受到慈善的脈脈溫情。您看,這樣的周全做法,是不是更好?


  《 人民日報 》( 2019年04月19日 14 版)

(責編:岳弘彬、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