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善用我們的語言寶庫

盛玉雷
2019年04月03日04:5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一個新詞匯層出不窮的時代,准確說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詞匯更有價值

  在創新與守正的辯証中感悟過去、探索未來,語言的河流就會奔騰不息,交流與溝通就能心心相印

  

  春天萬物復蘇,面對爛漫春光,有人在“紅杏枝頭”品味春意,於“拂堤楊柳”陶醉氤氳春霧,有人卻語竭詞窮、詞不達意,停留在“哇”“超贊”的簡單感嘆。盡管眾人眼中的景色“遠近高低各不同”,但網絡語言風靡、文化內涵缺失的現象,不經意間影響著越來越多人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達。

  漢語博大精深、自成一體,在表達上有簡潔、生動、意蘊深長的特點。不說古詩詞,單說日常用語就是如此。比如,單就一個“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為其難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區分,僅形容笑聲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哧”等區別。可以說,多樣的表達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著多彩生活。而善用語言,不僅可以更好地說出個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夠以百花齊放的語言實踐,營造豐富多元的文化氛圍。

  然而,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76.5%的受訪者感覺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主要表現在不會用復雜、微妙且精確的修辭,以及基本不會引用乃至創作詩句。正如網友所說,“有時候腦子裡想一件事,無法很利索、飽滿地說出來”,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張的語氣詞,看似個性實則雷同,既鈍化了豐富多彩的表達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吐故納新的文化積累。

  是我們的語言貧乏了嗎?並不盡然。從存量上來說,我們詞匯、句子、典故等語料的多少,可能並沒有太大變化。從增量上說,網絡語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與其說語言貧乏,不如說是表達上的一種偏愛。語言嬗變的風向,也是時代發展的走向。互聯網時代爭分奪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簡潔的表達。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讓同質化信息唾手可得,隨手復制粘貼稱得上高效。網絡語言所創造的大量流行詞、新句式、新修辭,在簡化語言的同時也為其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和時代感。因此,古詩成語也好,網絡用語也罷,都是表情達意的方式,都蘊含著語言的力量。

  語言的活力來自常用常新。在一個新詞匯層出不窮的時代,准確說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詞匯更有價值。很多時候,網絡用語的風頭正盛只是暫時的,真正擁有生命力的語言總會在時間的沉澱下大浪淘沙。隻有直面內心感受的差異化表達,才能生機勃勃、經久不衰,造就語言的經典。

  更進一步看,身處網絡時代和自媒體時代,我們或許更需要“咬文嚼字”。一段時間以來,從教科書上的“姥姥”“外婆”的稱謂之爭,到“遠上寒山石徑斜”“鄉音無改鬢毛衰”等詩詞的古音討論,如今的語言生活空前活躍也空前復雜。在語言的吐故納新中,倒映著傳統與現代的激蕩、文化與生活的互動。如何對待語言、如何更好表達,其實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對待生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用豐富的表達去認清自我、認識生活,在創新與守正的辯証中感悟過去、探索未來,語言的河流就會奔騰不息,交流與溝通就能心心相印。


  《 人民日報 》( 2019年04月03日 05 版)

(責編:岳弘彬、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