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現代志願者榮譽體系不只是發獎狀

王鐘的

2019年03月08日10:41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現代志願者榮譽體系不只是發獎狀

  每年3月5日學雷鋒紀念日前后,總會有一大批熱愛公益事業、無私奉獻的志願者涌現出來,他們可歌可泣的事跡被媒體報道以后,每每讓人泛起淚花。在當代弘揚雷鋒精神,就是傳遞人性深處的真善美,謳歌世間的正能量。

  但是,媒體短暫聚焦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發展現代公益事業,需要做好配套的志願者激勵工作,建立起長效的志願者榮譽體系。民政部數據顯示,至2018年年底,全國志願服務信息系統注冊志願者數量已經超過1億人,加上數量龐大的未注冊者、短期從事志願服務的人,一股“全民志願”的風潮已經初步形成。志願服務事業解決了規模的問題以后,提高志願服務的質量與水平,讓志願項目可持續化,已是必須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

  首先應該厘清的是,盡管從事志願服務的初衷應當是不計回報的,但社會絕不應該對從事志願服務的個體和組織視而不見,而理應給予相應的褒揚和激勵。如此,才能保障志願活動長久運行,並將志願精神擴散到更廣泛的范圍,吸引更多人參與志願事業。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歷來有“做好事不留名”的傳統。一些杰出志願者和公益人士的事跡被曝光以后,還會經常受到輿論的質疑。然而,現代公益事業並不排斥高調,一些赫赫有名的慈善家甚至公開宣揚自己的理念,並在各種慈善項目中用自己的名字冠名。看結果而不看動機,成了現代公益事業的一大特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對普通志願者的精神褒揚甚至適度的物質激勵,也要理直氣壯地傳揚開去。

  現代的公益志願活動,已經不局限於傳統的“扶老人過街”“替清潔工人掃馬路”等好人好事模式。專業化的志願者團隊不斷建立,志願工作輻射的范圍和專業門類也不斷細化。社會對志願服務的需求也不再停留在單一的個人服務模式,有組織、團隊化的志願服務成為主流。這不光提高了對志願者招募、管理的標准,也相應地要求志願者榮譽體系更加細化。表彰志願者,弘揚志願精神,除了發獎狀、証書等傳統方式,也要不斷創新方法手段。

  一般來說,一線志願者貢獻的是自己勞力和技術,但要建立一個運作良好的志願團隊,還需要資金支撐。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大量志願活動受困於資金限制而無法長期開展。將專業的慈善和志願活動結合起來,由慈善家、公益組織提供資金,由志願者組織培訓和發展志願者,才是現代公益志願事業良性運轉的前提。

  隨著志願項目的日益精細化、復雜化,對志願者的關愛也要提升到更高的台階。有的志願項目,不僅要求志願者付出時間和精力成本,還有可能給志願者帶來風險和創傷。比如,有的志願服務工作要求志願者進入地震、洪水災區甚至核輻射區,他們的人身安全和身體健康會面臨巨大的風險﹔諸如臨終關懷等志願服務,則會給志願者留下一定心理陰影。為志願者提供保險支持和心理疏導服務,能夠掃除志願者的后顧之憂,推動志願活動可持續地開展。

  志願服務是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實踐,各種社會主體都要盡力為志願者排憂解難。在國際上,歷來有為異地志願者提供簡單的住宿、一定生活補貼的傳統,參加義工項目還是青年學生申請大學的加分項。在國內許多地方,也已經有不少良好的實踐。比如,為符合要求的志願者提供免費乘坐公交車的福利,組織志願者免費游覽旅游景點、免費享受健康保健體檢,等等。

  就我國公益志願服務活動的發展現狀而言,許多志願項目還處在草創期。團隊組建時間短,團隊成員技能不熟練,團隊抗風險能力弱,這些問題讓很多志願服務項目半道折戟,甚至虎頭蛇尾。對於具有發展潛質的項目,在適當的時機推一把、助一臂之力,能夠幫助它們渡過難關,走向成熟和壯大。

  開展“志願者關愛活動”,就是社會向志願者回饋關愛、為志願項目提供支持的體現。向志願者送上小小的溫暖,不僅能溫暖志願者的心,也有利於改變人們對公益的態度。建立現代志願者榮譽體系,鼓勵有實力的社會主體做志願者的“娘家人”,為志願者撐腰鼓勁兒,將有力地推動現代公益慈善事業的普及,讓愛心彼此守望,使慈善接力傳續,激勵志願者在公益路上行穩致遠。

(責編:苗楠鈺(實習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