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新論:呵護城市的文化財富

張 勇
2019年02月19日06: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古跡是向世界展示自我的鮮明標識,而留住這種“記憶”本身也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建筑、歷史街區和歷史文化名城是用土木石頭寫成的歷史,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是延續城市文脈、傳承民族精神的載體。而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既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也是珍視文化財富的重要體現。有人認為,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互不相干。事實上,要全面理解其價值,就必須將二者統一起來,要看到這既是物質財富,更是精神財富、文化財富,樹立起正確的“文化財富觀”。

  珍視文化財富,要重新審視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城市功能定位的關系。自1982年開始,為保護那些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運動和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跡,國務院及各省區市相繼公布了歷史文化名城名單。以北京為例,有評價稱其城內外許多建筑物個個都是“在歷史上、建筑史上、藝術史上的至寶”。豐富的文化遺產作為古都的金名片,也是城市有機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身為歷史文化名城,古跡是向世界展示自我的鮮明標識,而留住這種“記憶”本身也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展與更新是城市生存的永恆主題,我們要更辯証地看待保護遺產與城市發展的矛盾。畢竟,城市空間、土地資源有限,企業、市民等利益主體的需求多元,包括巴黎、倫敦等大都市都曾面臨過開發和保護的矛盾。對處於高速城鎮化進程中的中國而言,歷史風貌保護與城市改造發展的問題不可回避,但矛盾並非不可調和。平遙古城、徽州古城等例子告訴人們,呵護好歷史遺存,發展文化旅游、搞好城市規劃照樣能助力城市快步發展。

  要找到保護與發展的平衡點,首先要做好保護城市遺產的基礎性工作。在時間長河中,歷史資源是一種稀缺資源,摸清家底是履行好傳承保護這份歷史文化遺產的前提。在實際工作中,要調查包括歷史建筑群、歷史街區、名人故居、會館、工業化歷史遺存等資源的現狀並分類造冊,將各類遺存列入保護名錄﹔與此同時,無論是北京的什剎海街區、福州的三坊七巷,還是上海的新天地街區、天津的五大道街區,針對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諸多個案,應及時總結成功原因及經驗教訓。查清資源現狀,熟稔利弊得失,開展工作才有底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歷史建筑和歷史街區屬於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理應成為工作准則。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不斷總結經驗、探索方法,我們就能蹚出一條城市保護與發展齊頭並進的路。

  (作者為中共北京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9年02月19日 05 版)

(責編:馮粒、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