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壓縮網絡詐騙的生存空間

榮  翌
2019年01月30日04:3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加強網絡技術風險預判,不斷提升對策的科技含量、智慧含量、創新含量,從而讓治理技術跑到技術犯罪的前面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今天,我們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風險的有准備之戰,也要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而互聯互通、普惠共享的網絡時代,也潛藏著諸如網絡詐騙這樣的安全隱患,需要防患於未然。 

  前不久,一份研究報告總結出“2018年十大網絡詐騙經典話術”,再次警示人們筑牢網絡安全防范意識。這其中,既有網絡社交、信貸詐騙等傳統“套路”,也不乏利用電商、網游等平台實施詐騙的新手段新表現。除了財產損失,網絡詐騙還會給受害人帶來難以消弭的心理創傷,甚至釀成生命悲劇。可以說,網絡詐騙污損了網絡生態,侵蝕了社會誠信土壤,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陰霾。

  有鑒於此,近年來,我國對網絡詐騙始終保持高壓嚴打態勢,著力壓實主體責任,努力守護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破獲電信詐騙案件31.5萬起,成功止付被騙資金300多億元,赴34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警務執法合作,搗毀境外詐騙窩點200余個……2018年底,公安部公布了開展專項行動三年來的“成績單”,全國新一輪打擊治理電信網絡違法犯罪專項行動也正式啟動。重拳出擊、重典治亂,以凌厲手段集中整治網絡詐騙行為,已成為社會共識。

  但也要看到,重點打擊之下,網絡詐騙仍難以根絕,並日益呈現出新的特點。《2018年網絡詐騙趨勢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網絡詐騙人均損失創下近5年來新高。與此同時,“00后”正成為網絡詐騙的新目標,網齡較短的青少年受害者數量迅速增加。無論是從經濟損失數額,還是從受害群體范圍來看,網絡詐騙潛滋暗長的態勢,都值得警惕。

  新技術是一把雙刃劍。近年來花樣不斷翻新的網絡詐騙手段,有不少是鑽了技術的空子。移動支付創造了高效便捷的付款方式,也成為網絡金融風險的“重災區”﹔短視頻佔領移動傳播新風口,也為網絡詐騙提供了新平台﹔大數據描摹用戶畫像,也導致基於公民個人信息的精准詐騙問題日益突出。現實中,惡意應用攻擊手機系統、聊天機器人批量操作、互動H5鏈接騙取用戶數據……瞄准移動互聯網新業態新技術,新型網絡詐騙“技術含量”顯著增加,甚至呈現出精准化、智能化、場景化趨勢,詐騙方式更趨隱蔽,令治理難度不斷攀升。技術之刃一旦被違法者掌握,極易傷害公眾利益。

  這也啟示人們,佔領技術高地、讓前沿科技為我所用,才能為治理網絡詐騙提供強大武器。例如,深圳警方利用“AI+新偵查”模式排查線索,極大提升了破案效率,成功破獲特大網絡交友詐騙案﹔騰訊採用人工智能“麒麟”系統,精准打擊偽基站﹔三大電信運營商借助技術手段,有效監控攔截詐騙短信和電話﹔第三方支付平台運用刷臉支付、指紋認証,不斷提升支付安全性能,等等。值得思考的是,政府或企業的技術解決方案不應限於見招拆招,更須加強網絡技術風險預判,不斷提升對策的科技含量、智慧含量、創新含量,從而讓治理跑到技術犯罪的前面。

  再高明的網絡詐騙技術,也是利用了人性弱點。作為治理網絡詐騙的關鍵,網民不僅需要“技術防護”,更需要“思想防護”。增強網絡防騙意識與能力,筑牢思想認識“防護線”,堵住信息“決堤口”,才能最大限度壓縮網絡詐騙的生存空間。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30日 05 版)

(責編:袁勃、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