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連線評論員:夜經濟,打造城市新名片

對話人:石  羚  本報評論員 劉冬梅  天津日報評論員
2019年01月24日04:3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石羚:在古代,隨著商業與城市的發展,夜間經營的市場悄然出現。從“夜市橋邊火”到“千燈夜市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並非古人生活的唯一選擇。從農業社會步入現代社會,夜晚的休閑娛樂愈發成為常態化生活的一部分。尤其在城市,有統計表明,60%的居民消費發生在夜間,“夜經濟”也因此成為一個熱詞。不久前,天津市政府下發了關於加快推進夜間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要打造“夜津城”,相信和這一背景不無關系。

  劉冬梅:夜經濟產生的基礎是經濟快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而本質上是生活方式的變化。夜經濟過去通常被看作衡量城市消費水平的重要指標﹔如今,現代人越來越認識到,夜經濟更反映著城市的繁榮程度、文化積澱與心理追求。某種意義上,它是城市活力與吸引力的晴雨表。在“人流、物流、資金流”這組表述經濟發展的詞語中,人流即人氣,人流大、人氣旺,創造力和競爭力就強。一座城市的馬路如果晚上八九點鐘就“人煙稀少”,不僅是經濟層面的損失,也是精神層面的損失。

  石羚:無論是體現海河景觀的示范街區,還是以美食街為載體的夜間經濟集聚區,“夜津城”的打造都著眼於實體消費。問題在於,“雙11”坐在家裡刷貨,網絡綜藝等線上娛樂的發展,給線下消費、線下娛樂帶來了巨大挑戰﹔而實體娛樂方式固化,實體消費模式老化,人才缺乏、成本高昂、資本不青睞等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所以,如何才能打造好有競爭力的夜經濟?

  劉冬梅:激活需求側需在供給側做功課,推動第三產業升級,恰恰是夜經濟的重要功能。偏重偏舊的產業結構是高質量發展的絆腳石,而夜經濟的主體是服務業,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業態多元的夜經濟發展格局的過程,既是提升城市開放度、活躍度的過程,也必然是做大做強服務產業的過程。這對於調整產業結構、激發新動能意義非凡,更是擴大夜間消費的必由之路。

  找准優勢項目,吸引大眾參與,是繁榮夜經濟的重要前提。打造“夜津城”,從夜游海河、夜賞津曲、夜品津味、夜購津貨等領域入手,瞄准“到現場”“可觸摸”“有深度”,打出了實體消費的組合牌,絕非網絡所能替代。體驗,正是實體消費的優勢所在。

  石羚:有人說:白天經濟靠生產,夜晚經濟靠消費。城市經濟學的理論也表明,現代大都市的特征之一就是城市功能由生產向消費轉變。如何挖掘新興消費形式,如何提升消費品質、讓夜經濟既火爆又健康,是治理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劉冬梅:傳統認知上的夜經濟,更多是吃飯經濟、購物經濟﹔在文化娛樂方面,也多限於影城、KTV。有朋友說,“24小時書店可以有”!這種願望,代表了人們對夜經濟的更高期待。

  事實上,夜經濟街區不單要有24小時書店,還應該讓體育館、大劇院等文體場所唱“主角”。天津正在打造的夜間經濟示范街區,其中一種類型就是文體消費型。當圖書館、博物館啟動夜間模式,戲曲、曲藝等地域“好聲音”唱響夜空,文化“潛力股”就將成為經濟的“熱門股”。夜經濟離不開夜文化,經過文化這支色彩瑰麗的畫筆點染,城市的夜經濟名片會更有意蘊。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24日 05 版)

(責編:馬昌、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