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現場評論·我與河長面對面⑤

人民日報現場評論:落實河長制,關鍵靠制度

桂從路
2019年01月17日05: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因地制宜、依靠制度,就能在創造性落實河長制中不斷提升河湖治理水平

  

  經過綜合整治的東太湖沿岸草木蔥郁,湖水清澈見底﹔江蘇無錫濱湖地區湖光山色美不勝收,十裡芳堤游人如織。隆冬時節,水韻江蘇,太湖散發著獨特的風情。然而提起2007年的太湖“水危機”,當地人仍記憶猶新:“當時太湖藍藻暴發,涌入內河河道,自來水流出來都是臭的。”

  湖泊的問題表現在水裡,根子卻在岸上。太湖橫跨江浙兩省,入湖河流眾多,附近產業集聚、人口密集,水污染防治形勢嚴峻。有鑒於此,無錫自2007年出台河長制管理辦法,到2010年,全市5635條河(湖、庫、蕩、氿)都有了河長﹔在管理太湖水域3/4、擁有172公裡湖堤的蘇州,2014年起全面推行河長制,明確河湖管理的責任、開展入湖河道水岸同治攻堅行動﹔江浙兩地還建立太湖湖長協商協作機制,成立國內首個跨省湖泊湖長高層次議事協調平台……隨著河長制的建立、完善,破解難題有了抓手,制度效能不斷釋放。制度創新推動治理升級,讓一湖清水“鎮守”美麗江南。

  制度發力,巡河才有動力。在蘇州採訪,碰巧趕上楊林塘市級河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少東巡河。上次巡河發現支流北孝仁塘污水管道滲漏、沙溪鎮附近無証碼頭阻塞河道等問題,這一次他驅車直奔問題點位,對照“一事一辦”清單挨個查看整改情況,帶著水利、環保、交通等部門負責人現場辦公。奔著問題去、帶著解決方案來,河長巡河催生看得見的治理成效。如何鞏固成效?說到底還得靠長效機制。從蘇州為18名市級河長一對一配備河道主管、完善河長制的工作鏈條,到無錫創新建立片長制、流域長制、提高治水的系統化水平,再到有的區縣推行河長履職保証金制度……因地制宜、依靠制度,就能在創造性落實河長制中不斷提升河湖治理水平。

  制度精細,治河才有效力。“水質污染嚴重、一到夏天臭氣熏人。”在無錫錫山區厚橋街道,以前提起謝埭蕩村中心河,當地人直搖頭。如今和街道辦副主任、鎮級河長汪蘇湘一起巡河,看到的卻是不一樣的風景。撥開水草,上下游4台監測設備全天候掌握水質情況,后台數據一目了然﹔走近河道,每一個排污口都有身份編碼,出現問題一查就准。通過動態監測,找到管網滲漏、雨污混流和居民生活排水這三大病根,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僅僅4個月的努力,這條困擾當地的河流就實現了從Ⅴ類水到Ⅲ類水的轉變。著眼於“精准”、落實於“精准”,可謂確保河長制治理精度的關鍵。

  制度剛硬,護河才有執行力。沿太浦河行走,河邊復墾土地種上了小麥,剛剛拆掉的化工倉庫、石材加工企業廢料正在清運。談及整治太浦河沿岸散亂污企業,平望鎮副鎮長說,為了護好一江清水,“再難也要推進”。在太湖採訪,還有一個細節常被提起:拆除太湖水域4.5萬畝圍網養殖時阻力不小,太湖區級河長、吳江區區長李銘連續4天工作在一線,直到全部拆除完畢才回家休息。河長不是空頭銜,增強制度剛性,方能激起守水有責、守水盡責的擔當。

  生活在太湖沿岸的80后企業家姚峰,主動申請當上了民間河長。現在,每天沿湖走一走已成他的習慣。在太湖,巡河的動力不斷激發、治河的效力不斷凸顯、護河的合力日益匯聚,河長制的制度優勢正激蕩著太湖治理的嶄新氣象。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17日 05 版)

(責編:岳弘彬、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